关于实施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几点思考
·匡龙华·
实施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是工会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客观需要;是新时期对工会群众生产工作的客观要求;是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展示作为的一项重要工作。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笔者围绕群众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在载体上要“体现三性”。一是创新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要突出“创新”,围绕“创新”开展各项活动。“创新”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是实施经济技术工程的“灵魂”。在实施经济技术工程中,制定措施、开展活动、总结经验都要围绕“创新”来选材、作文章。实施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目的就是要适应新形势,拓展新思路,创造新方法,取得新成就。二是群众性。实施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职工群众是主体,要鼓励职工群众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劳动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为生产经营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三是效益性。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为目的。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展开的活动。因此,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要服从服务于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和大局,要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型为重点,以解决改革和生产经营实践中重点、难点、薄弱点为主攻方向,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工作效率为根本目的。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贯彻这个原则和要求,在企业重大成果展示中也必须突出反映效益的效果。没有效益和效率的创新,就失去了其创新的意义。因此,实施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必须要把握效益优先的原则。
二、在运作上要建立“四个机制”。一是完善组织管理机制。要按照党政领导亲自负责,科技、工程、安质等门部参加,党政工团密切配合,工会具体牵头承办的组织领导体系安排工作。二是健全制度保证机制。要认真建立从工作部署、成果征集、评价评审、展示发布、奖励办法到成果的开发与推广应用等环环相扣的工作制度与机制,拟定下发实施“创新工程”工作流程图,令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使之尽快走向制度化、网络化经常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三是健全职工教育培训机制。要增加投入,不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培训教育管理工作,使培训教育进一步网络化、制度化、规格化、长期化,尽快造就一支高素质并富有创造力的职工队伍。四是健全和完善评审激励机制。要主动会同行政研究制定实施“创新工程”的奖励办法,建立起劳动成果和劳动贡献与物质利益和社会荣誉相统一、相配套的激励机制。按照精神鼓励奖励并重、晋职晋级与利益挂钩并举、成果推广与社会宣传并行、创新实践与学习深造相结合的原则,对创新成果给予宣传表彰。通过评审激励机制的实施,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人人崇科学技术、刻苦学习科学技术、潜心钻研科学技术、积极创新的生动局面,推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深入持久地向前发展。
三、在内容上要坚持“五个面向”。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必须紧密结合实际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改革发展目标和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薄弱点为主攻方向,以应用型为重点,与企业科技发展规划相配套、相协调、相同步。其内容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应坚持五个面向。一是面向科研。要根据企业科技发展“十五一”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重点研究和推广经济技术革新项目,抓好对职工的相关教育、培训。二是面向技术。主要是应用性技术创新和工法创新。三是面向管理。要在企业管理思想、理念、体制、机制、方法、模式、手段、制度上不断的创新,把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融入到管理之中,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创新,创新——运用。四是面向新产品开发。五是面向目标创新。要在企业的各类任务指标、生产进度纪录、安全纪录、效益指标、质量指标、技术指标和各项定额等方面不断地刷新,要紧紧围绕企业年度生产经营目标,进一步细化和创新,要不断地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新突破。
四、在形式上要搞好“六个结合”。实行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职工是主体,基层生产经营一线是主阵地。要下移组织管理重心,采取适当形式,通过有效的载体去实施。一要与群众性的读书自学活动紧密结合。二要与技术攻关、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三要与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紧密结合。四要与建功立业活动紧密结合。五要与劳动竞赛紧密结合。六是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把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工程渗透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使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发展、面向生产经营,通过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