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由“廉者常乐无求”想起的
说起“廉者常乐无求”,就不由想起自择内省式修道的良宽禅师的一首诗“……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谁问迷悟迹,何知名利尘。夜雨草庵中,双脚等闲伸”。
修行与为政本是互不相干之事,可诗中所显示的悠游境界,实在让人神往,特别是我们这些衣食无忧、心躁气浮的现代人。那真是一种心灵的自由。人生至境无非心灵的舒畅与满足,不为物拘,不为名累,才会如此悠闲潇洒。
由此又想起两个人的“白发”。
一个是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原行长余振东,他盗用国家公款上亿元。当押解回国时,41岁的他已是满头“白发”。一个是贵州省交通厅前厅长卢万里贪污受贿5500多万人民币,押解回国时他的头发竟已白了一大半。
何谓“心清赢得梦魂安”,这二人的“白发”似乎已在昭示着什么。
综观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反腐倡廉都是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腐败现象产生从管理学和法学角度而言,均认定,腐败产生的必要条件里,动机,是第一必要条件。“动机”者,“念头,想法”也。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想意识,能直接影响行为发生的一个需求意识。它不完全等同于人性中的自私和贪婪心理,还有许多从政为官者并未因人性中的一些劣根性而走上腐败。
那些勤于反省、修德安身、廉洁自律、淡于名利声色的官员以自身的言行昭示一个道理:人因无求而长乐,因常乐而心宁;因无私而无畏,因无畏而无悔。
只有“无”成为一种心境,“有”才能因“无”产生无上的满足感和感激感。常言说,境由心生,当心中无非非之求,非非之想,哪里会惶惶催得白发生呢?
“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生活在物欲横流的喧嚣红尘中,我们的领导干部如能提高自身修养,“一日三省吾身”,自重、自警、自励,廉洁清正。那么祸国殃家,惶惶白发;功绩民心,清心悠梦,何去何从,就自有明抉也。
(鱼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