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29日
一线职工
03

应把“一成半”当成警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历经一年时间,对13个省市、108个县的4000余名青年进行抽样调查,日前发布了《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报告显示,中国青年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但高校毕业生待业率仍然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水平。

不要小瞧“一成半”。由于基数很大,我国高校毕业生今年已经达到创纪录的559万。加之去年尚有七、八十万大学生未能就业,今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将超过600万人!也就是说,其中的90多万毕业学生,将无法找到就业岗位。

一般人说到高考,总爱用“独木桥”加以比喻,现在,曾经挤过“独木桥”的千军万马,却面临“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尴尬地步。况且找到工作的人,还有12%的人没有按时领到工资。这意味着,他们当年付出的教育投资,非但回收遥遥无期,还要面临新消费——住房、医疗乃至结婚生子——的“围追堵截”,艰难如斯,可想而知。故此,“一成半”的符号意义,蕴含三种教训,不可掉以轻心。

教训一,大学盲目扩招是就业难的“源头活水”,如果不加分流,局面则难以控制。这些年来,教育产业异常兴旺,各校扩大规模竞相招生,有的为吸引学生,虚假宣传就业形势,甚至做出就业承诺。但临到毕业,却要求学生自己提供就业“证明”,否则“毕业证”扣留不发。还有,扩招之后,囿于师资力量不能同步增强,教师短缺、透支严重、管理粗放、质量下降。反过来,“贬值”又加剧了就业压力。所以才有学生戏言,如今不是“多收了三五斗”,而是“多招了三五成”。

教训二,成才通道单一是就业难的无形“推手”。前年,有报道说一个考生,经过18年呕心沥血,终于拿到大本文凭,成为中国自考之最。今年高考之后,又传来湖北考生黎俊,从2000年中专毕业后参加高考,直到今年,8次高考后终于如愿。这些极端的例子无疑说明,社会的价值体系一旦出了问题,成才的通道必然受阻。鲁迅若活到今天,再想以中专学历任职大学教授,绝对是天方夜谭。现在,没有大学文凭,别说理想就业,恐怕很难敲开就业大门。“门槛”的人为增高,岂不等于加重了就业的难度?

教训三,人们观念僵化是就业难的樊笼。大家也许记得,北大学子陆步轩的“眼镜肉店”,曾经引起过广泛争论。其实争论焦点,说穿了还是个价值判断,即北大学生——推而广之一切“天之骄子”,能不能从事一般工作?陆步轩卖肉,当然有那个年代的特殊原因,但不能说卖肉(或其它简单劳动)就不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可平心而论,能如此认知的人又有几何?就说不久前,同样是北大学子、同样是经营猪肉,陈生并未引起舆论波澜,跟他现在的身份身价,不能说毫无瓜葛。换句话说,陈生的广东天地食品集团总裁、董事长职位和千万身价,给他以“企业家”的外在形象,卖猪卖牛都没关系。设若陈生没有成功,或者还在事业初创,估计为之“惋惜”的人,就大有人在了。

由上观之,我们不妨把“15%”的枯燥数字,当作一种警示、一种“提醒”,看在这种严峻的待业形势面前,我们应当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而不是怨天尤人,更不是坐视不管,那就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了。 (雷钟哲)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