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气短与文人宽恕
□文/朱介人
汉武帝七年(前134年),李广因打了败仗而削职为平民。在家闲居期间,他常携友去蓝田的南山中射猎。那时,因为形势严峻,京城附近的灞陵经常实行军事戒严,晚上禁止人们行走。有一天李广打猎归来时,天已入夜,行到灞陵,灞陵尉不让通过。李广的随从说:“他是过去的李将军啊。”灞陵尉说:“不要说是过去的将军,就是现在的将军也不得犯夜!还是到灞陵亭下暂宿一夜,明天再走吧!”李广终于未能犯夜通过,但他记下了这位灞陵尉。不久,李广复职,将要率军出征。他请灞陵尉与他同行,许多人都以为李广要重用这位办事极为认真的灞陵小官,谁知这位小官一到军营,便被李广砍了脑袋。此时,人们才知道名震天下的李将军原来报复的心理如此强烈,心胸如此狭窄,采用的手段如此低劣!李广的这一作为,充分暴露了他英雄气短的一面。我们虽然不能以“一眚掩大德”,但无论怎么说,李广杀灞陵尉都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挟嫌报复对于一介武夫来说,也许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发生在名留千古的英雄身上,就有些让人大跌眼镜了。退一万步说,即使灞陵尉有错误,也绝对不到杀头的程度。如果是文人遇上这样的事情,那则是另外的一种结果。
宋代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关押期间,一个狱吏对他颇有不敬之词,甚至整夜辱骂他。可是,到了元祜年间,苏轼重新被朝廷启用,先是任登州知府,不久又以礼部员外郎的职务召他回京。就在这次还京路上,苏轼巧遇当初侮辱过他的那个狱吏。狱吏一见苏轼,立即面生愧色,心中非常不安,不知苏轼将会怎样报复自己。谁知苏轼不仅没有提及往事,反而戏谑地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条蛇咬死了人,被冥府执管生死的判官追杀。依照法典,应当将蛇处死。蛇向判官说:‘我确实有罪,不过我也有功劳,功罪相抵,应当免死。’判官问:‘你有什么功劳?’蛇说:‘我的蛇黄可以用于治病,已经救活过不少人。’判官一查,果然,于是,免了蛇的死罪。接下来判官审一头牛,罪责是牛把人抵死了,依法当死。牛也申辩说:‘我也有牛黄,可以制药救人,也救过好几个人了。’牛的死罪也因此得免。接着带上来一个杀人犯,杀人尝命,天经地义,但杀人犯也说自己有黄,要求免罪。判官大怒,问道:‘蛇黄牛黄都可以入药,天下共知,你是人,有什么黄?’此人嗫嚅良久,才道:‘我没有别的黄,却也有些惭惶。’”狱吏听完故事,羞愧不已。苏大文豪以讲故事的方式处理了这次尴尬的相遇,既含蓄地批评了狱吏当初的错误,也让狱吏从内心得到了反省,使双方实现了新的团结,也达到了两者关系的和谐。苏轼对待狱吏的态度,充分显示了文人的理智、幽默和气度雍容。当饶人时且饶人,苏轼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今天,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创建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都要以宽阔的胸襟待人处事,摒弃自私狭隘、锱铢必较、睚眦必报的不良习气,像苏轼那样对待曾经有过失的人。如果像李广那样黑白不辨、正误不分,甚至将正确当错误而挟嫌报复,那和谐社会永远也实现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