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巨大的开发热情背后是脆弱的生态环境
榆林能源基地“循环”解开“死结”
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在我国能源产业的地位举足轻重。其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8大类48种矿产资源的富集,激发了国际国内一大批企业的投资热情。“九五”以来共建成重点项目61个,完成投资998亿元;目前在建和规划建设项目60个,总投资3347亿元,建成了一批重大能源化工项目,形成了煤液化、煤气化、煤焦化三足鼎立的煤化工格局和强劲发展的盐化工经济。
然而,据榆林市发展改革委介绍,榆林这块能源宝地生态环境却很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降水量稀少,水资源缺乏。而不加节制地开发必将加剧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更将成为能源化工产业持续发展的“致命因素”。这一现象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近日西安举行的2008首届陕西节能减排博览会上,榆林市打出了能源化工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王牌,解开了这个发展的“死结”。
据悉,刚刚走过10个年头的国家级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目前已形成原煤—发电—粉煤灰—建材、原煤—兰炭—电石或铁合金、原煤—兰炭—煤焦油—燃料油、原煤(天然气)—甲醇—醋酸或二甲醚—食品级二氧化碳、原盐—烧碱、聚氯乙烯等多个循环经济链,并被推荐为国家循环经济(资源型城市)试点城市。
榆林市发展改革委节能办主任王新钢介绍,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开发,吸引了美国陶氏、荷兰壳牌、泰国正大、南非沙索等国际知名企业,以及中石油、中石化、神华、华能、中盐、中化、鲁能、兖矿等国内龙头企业前来投资。
近年来,基地创建并坚持了区域化布局、项目化策划、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生态化导向的发展模式,把建立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放在突出地位,更加注重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
由于意识到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基地的企业从“要我循环”转变为“我要循环”,主动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实施循环经济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在对原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和新建20万吨甲醇项目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天然气蒸汽换热转化和纯氧二段转化技术,将转化炉烟道中的二氧化碳以及合成弛放气中的氢气和富碳气回收利用,年减排一氧化碳25.89万吨,增产甲醇4.33万吨。府谷恒源煤焦电化公司建成了30万吨焦炭及配套的发电、水泥、甲醇、焦油深加工项目,产生的“三废”变成了“金疙瘩”:年处理废水44万吨,可新增经济效益200多万元,废气多联供发电年节约原煤8万吨,而废渣通过凝石水泥车间变成了建材产品。经过完整的循环链条,吨原煤升值近7倍。延长石油集团榆林炼油厂利用富气和余热发电,装机容量9兆瓦,每小时节电6536千瓦时。该厂投资1200万元新建60吨/小时酸性水汽提装置,年节约新鲜水20万吨。
王新钢介绍,2006年被列为循环经济试点的锦界工业园,是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园区之一,园区内的各企业按产业链关系布局,建立了相互依存的发展模式。神木锦界天元化工有限公司将煤焦油加氢反应生产出燃料柴油、石脑油及液化气等,煤焦油利用转化率达到93%,实现煤—焦—油—体化。北元化工有限公司以原盐和电石为原料,电解原盐产生的烧碱液回收为固碱,价值增长10倍;产生的氯气与氢气合成氯化氢,再与电石生产聚氯乙烯;产生的电石泥原本是工业垃圾,现在供应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成为周边水泥厂的抢手货,实现了废弃物零排放。
据了解,陕西省将针对榆林能源基地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18项技术支撑,包括煤基液体燃料生产技术、现代煤化工产品多联产利用技术、二氧化碳减排与利用技术、油田伴生气综合利用技术、焦炉煤气制氢新能源开发技术、焦化—盐化联产技术、泥炭(草炭)资源利用技术及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为该基地的发展增添后劲。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