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
□文/王如明
小时候喜欢桥,喜欢桥下的流水,喜欢桥上的风景。老远见桥,就喜冲冲地跑去了,上了桥,心似乎一下子高远了许多。望四周阡陌纵横,碧波涟涟,树绿岗翠,村烟袅袅,远山色黛,近山色青,江河逶迤,直接天际,小小的心儿似乎长了翅膀,欲振翅高飞,与鸟比翼。兴奋的心情无以表达,唯有张开双臂,冲下桥头,以快速飞奔释放着心头的冲动。这,在大人,当然看做是孩子的疯张。
长大了依然喜欢桥。见过赵州桥的不朽,数过卢沟桥的狮子,既感叹历史的厚重,又悲怆近代的不幸。还走过少数民族的吊桥,让人心惊胆寒;走过大渡河上的铁索桥,眼前尽现历史云烟;跨过武汉长江大桥、上海钢索斜拉桥,让人感受到气势磅礴的时代脚步;跨越洛阳黄河大桥、郑州黄河大桥,使人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有了更深的感触,滚滚黄河东流水,诞生了黄河文明,哺育着华夏民族,她从远古走来,流向希望的东方,汇入浩瀚的海洋,不正象征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焕发青春,走向世界,与他国人民共谋世界和谐,共谋人类发展的伟大步伐吗?
出差经常去南方,南方比之于北方,水网密布,港汊纵横,桥更多、更秀、更美。古时候便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感叹,更有“春城三百七十桥,夹岸朱楼隔柳条”的盛赞。古人站在杨柳依依、风景如画的桥头,感受到“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的恬适与惬意,想想都让人陶醉的。古时候桥都那么多,现在发达了,有谁能数得清?然而现在,又有几个能静下心来站在桥头看风景?
从古至今,人们建各种各样的小桥,是方便生活;建中桥,是方便沟通;建大桥,在古代,是一种探索对岸的冲动,在今天,是经济一体化的驱动,其实,不论建什么样的桥——无论跨河大桥、跨江大桥、跨海大桥,都没有一种桥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心桥,爱站桥头的我,常常如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