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兔诗话
文/柯夫
据《后汉书·梁冀传》记载,曾经援立三个皇帝、执政二十余年的大将军梁冀,在洛阳建造过一个方圆数十里大的兔苑。可见那时人们已经开始驯养家兔了。近两千年来,古代诗人为兔写下了大量诗作。这些诗作寄情抒怀,意味深长。
唐代诗人苏拯《狡兔行》:“秋来无骨肥,鹰犬遍原野。草中三穴无处藏,何况平田无穴者。”诗人描绘了一幅秋日猎兔图。兔子经过夏秋两个收获季节的饱食,已经长得很肥了;这时打猎的人带着雄鹰和猎犬遍地追逐,兔子即使有藏在草中的三窟也难以逃脱被捕杀的命运,而那些没有洞穴的动物就更悲惨了。读这样的诗,使人联想到在那极不平等的社会里,生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也和这些兔子的命运一样难以活命。表现出诗人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对不平等社会的无比愤恨。著名诗人王建曾写有一百首《宫词》,其中一首如此写兔:“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天子不教人射击,玉鞭遮到马蹄前。”这虽然也是描绘狩猎的一首诗,但却别有新意。初秋时节的小白兔“红耳霜毛”,十分可爱。在狩猎的人马浩浩荡荡前来捕捉动物时,小白兔还在草丛中甜美地酣睡呢。当时有人准备射杀小白兔,一直以捕杀动物为乐的皇帝却突然良心发现,立即起了怜爱之心,把鞭子伸到了马蹄前面,不让他去伤害小白兔。这无疑是对皇帝保护生灵的赞颂,可见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暴戾恣睢,嗜杀成性,也有心慈面软、佛口佛心的慈善者。
在宋代,有一则欧阳修与梅尧臣等人以咏兔诗赠答的佳话,反映了他们之间不同的内心世界。大文豪欧阳修入仕后被任命为右正言知制诰,这种谏官兼秘书的皇帝近臣,可谓地位显赫,炙手可热。但因为他站在比较进步的范仲淹政治集团一边,屡次被降职到边远的地方去做小官。他先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调任颍州太守,此间一直郁郁不得志。滁州人给他送来白兔,本是对他的怀念和感谢,谁料却引发了他的一番愁绪,于是,他写了一首《白兔》诗。这首诗的最后几句是:“主人邀客醉笼下,京洛风埃不沾席。群诗名貌极豪纵,尔兔有意果谁识。天资洁白己为累,物性拘囚尽无益。上林荣落几时休,回首峰峦断消息。”前四句描绘人们对兔的珍爱,后四句则是抒发自己的情怀。诗人以白兔自况,虽然正直清白,却依然多被牵累;想大有作为,却备受束缚,字里行间流露出低落的情绪。他的好友梅尧臣看到这首时后写了一首《永叔白兔》,最后四句是:“月中辛勤莫捣药,桂芳杵臼今应闲。我欲拔毛为白笔,研朱写诗破公颜。”梅尧臣比欧阳修想得开,劝说欧阳修应该忘却自己当前的处境,乐观生活,不要再愁眉不展了。梅尧臣还写有一首《兔》:“迷踪在尘土,衣褐恋蓬蒿。有狡难穹穴,中书惜拔毫。猎从原上脱,灵向月中逃。死作功勋戒,良弓合自发。”前六句都是写兔子的生活及境遇,最后两句则运用了战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范蠡对越国大夫文种所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意思,劝告欧阳修要汲取功勋之臣命运多舛的教训,应该及时隐退,以免遭受杀身之祸。这样真诚的劝谕无疑是对欧阳修极大的安慰。
元代诗人袁桷《舟中杂咏》云:“家奴拾枯草,走兔来相亲。生来不识兔,却立惊其神。行人笑彼拙,归来如频呻。乃知特幸脱,未信吾奴仁。”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兔子与人的亲近,家奴不识兔子的尴尬,路人对家奴的嘲笑,表现了诗人对一切生命的怜惜之情,读之令人受到深深的感染。
明代诗人谢承举的《白兔》诗曰:“夜月丝千缕,秋风雪一团。神游苍玉阙,身在烂银盘。露下仙芝湿,香生月桂寒。姮娥如可问,欲乞万年丹。”这是一首直接描写白兔的诗。诗人笔下,白兔毛细如缕,色白似雪。它神游月宫,而月宫灵芝沐露,寒桂飘香。这时如果嫦娥要问你来干什么,你就说来寻找长生不老的仙丹。这首诗不仅充满诗情画意,也洋溢着诗人新颖别致的浪漫情怀。诗人的想像力令人叹服和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