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人“筷”语
文/王如明
汉语中的“人”字,由清秀洒脱的一撇,浑厚庄重的一捺组成。筷子不需要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它是两条好汉,或是佳丽双成,独立而默契。它们出则成双,入则成对,义同兄弟,情同姐妹,生则宁折不弯,站则亭亭玉立,更有赴汤蹈火、义薄云天的气概。因此,筷子不比其他俗物轻贱。它的优良品质,它的翩翩风度,它的不凡气概,使其“流芳百世”在人间。
不是吗?谁见过一种物件,被一个民族使用千万年而不舍?绝无仅有,唯独筷子!它肩负一个民族进食的重任,它见证了一个民族繁衍、进化的过程,可谓资历至尊,功劳至伟。
筷子出身竹类,拿掉了竹帽,就赤条条来到人间,带着醉人的清香,带着朴素的理想,默默走进千家万户。它从不向人诉说自己的经历,不论是削发的尴尬,还是剥皮抽筋的痛苦;也不论是竹林清韵的雅致生活,还是与风缠绵的感情故事。它懂得,历经涅槃,重新开始,不见得是坏事。也许,今后日子仍会有刀光剑影,仍会苦难丛生。但曾经沧海,何惧堰水?凭一颗芳心,凭卓绝坚韧,可存世独立,可风华绝尘,可于俗事俗务中见真性情,见真本领,见真精神,见真境界。
果不其然,新生活仍跌宕着残忍的故事:盐水里泡,开水里煮,油锅里炸,那是怎样刻骨铭心的考验!谁人有这般耐受,这般坚挺,这般坚韧?唯有筷子!
历经考验,它终于成为人的贴心知己,与你欢快共舞,陶醉于杯盘之上,曼舞于馨香之中。它幸福得几欲昏厥,从你的手中不慎滑落,它才发现自己的失态。由于它的朴实,受到芸芸众生的喜爱;由于它的简洁,才会长盛不衰。我们做人,难道不也是这个道理?
它更不会嫌贫爱富,不会挑肥拣瘦,不管你身家如何,不论饭桌丰盛还是简陋,它都跳着欢快的舞蹈。它在苦辣香甜中幸福着,在甘肥清瘦中陶醉着,在冷热交汇中激情着,在清水沐浴中恬适着,在阒静中思考着,在仰卧中梦想着……它从来不觉得委屈,从来没有牢骚,有的,只是对生活的热盼,是对每日三次激情燃烧时刻的向往,是渴望与你共舞,完成“民以食为天”的庄重责任,实现自己朴素而美丽的梦想。
它经历得太多太多,见惯了人间的秋月春风,悲欢离合;见惯了人间的花开花落,欢语悲歌。下至百姓,上至帝王,哪家没有一箩筐的故事?而涉及到筷子本身的故事,也数不胜数,导致一个王朝覆灭的例子,更是触目惊心。比如殷纣王即位不久,就鄙弃了过去用的竹木筷子,命人为他打琢一副象牙筷子。贤臣箕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肯定不能再穿粗葛麻衣,住茅草陋室,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琼楼;境内物质满足不了需要,就要到境外去搜寻奇珍异宝。我真为他担心。”果然,殷纣王后来天天笙歌粉舞,顿顿酒池肉林,骄奢淫逸,无以复加,最终国亡身死。不论帝王,还是其他官员,或是普通百姓,任谁也逃脱不了“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的箴言。箕子从一双筷子上,看到一个人的嬗变,一个王朝的危殆,真是看出了大气象。当然,筷子和箕子都不会忘记那锥心之痛。
学习筷子坚韧的品质和不凡的气度,坚守自己纯朴的气质和朴素的理想,活出大俗大雅,活出自己的独特,活出自己的快乐,乃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