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广东拟定制“农民工自己的高考”
今秋要让万名农民工读大学
3月23日,人民日报对广东农民工“圆梦北大”一事进行了报道,在广东引起强烈反响。4月17日,发起该项目的共青团广东省委邀请专家、企业家、高校代表、媒体代表、知名网友、社会人士等近70人,探讨如何将“圆梦北大”项目变成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模式。记者从现场获悉,广东力争在今年秋季做成100个“圆梦”项目,也就是说,培养1万名优秀新生代农民工读大学,最终打造新时期“农民工自己的高考”。
4月1日,“圆梦北大”项目遴选工作结束,100名优秀新生代农民工从2500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免费攻读北京大学网络教育本科学位的机会。推动农民工读北大的工作开展以来,受到了各方热议。有专家认为,该项目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一种自我提升的途径,但100个名额与广东3000多万农民工的庞大群体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还有质疑的声音认为,“圆梦北大”的门槛过高,并非针对主流农民工阶层。此外,最适合农民工再教育的课堂,并非“专升本”的教程,而应该是有针对性、实用性,覆盖面广泛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下一步,广东希望将“圆梦北大”项目变成标准化的模式,实现对更多农民工群体的更广泛覆盖。在这种模式中,农民工接受网络远程教育,边工边读,在经费上采取“学校免一点、社会捐一点、企业出一点、自己交一点”的方式多方筹集。
据了解,目前,已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表示希望参与。广东还将成立“新生代农民工圆梦基金”。“有100个‘圆梦’计划,意味着1万个农民工走进大学校门,也就意味着有20万农民工备考,20万个农民工宿舍晚上有人挑灯夜读,有一盏照亮他们前行求知的明灯。”陈东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让更多农民工读大学,仍然面临着很多难题,例如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如何科学地设计课程内容;结合新生代农民工边工边读的特点,如何加强教学管理,提供帮助,保证学习效果,确保他们学有所成;学员完成学业之后,如何为他们提供后续成才支持,引导、培养他们成为新型农民工;社会各界如何整合资源,提供制度化保障和长效机制,共同打造农民工的“高考”等等。
(贺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