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1年06月07日

陕西工人报端午节专版 端午粽香 家乡的端午记忆 又见端午 爱在粽香中 端午 母亲的私房粽 端午担 悠悠粽情 漫步端午

当前版:第A4版:端午节专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端午节专版
04

家乡的端午记忆

马科平

我的家乡在关中平原渭水河畔,那里民风淳朴,亲情浓烈,端午节别具特色,伴随我童年的记忆,让人难忘,弥久愈深。

背粽子。端午这天,当年出嫁的女子,须带丈夫回娘家,精心制作数百个粽子孝敬父母,俗称“背粽子”。小两口大包小包,来到娘家,左邻右舍,大人小孩,各家各户,一一送去。作为礼节,收到粽子的人家,会用鸡蛋予以回赠。这天,整个村子,欢声笑语,非常热闹。

折艾枝。门楣上挂艾蒿,是家乡端午一项重要活动。这天不亮,男人女人来到沟渠河边采艾蒿。家乡的艾蒿特别多,出门随便都能找到。艾蒿和一种蒿草很相似,那种蒿叶子尖细,背面发绿,艾蒿叶子椭圆一些,背面是灰白色的。孩子们不能区分,采回来的多半是蒿草而非艾蒿。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人们还会用艾叶揉搓成团点燃,让那缕缕青烟,驱赶五毒,防疫防病,据说还很灵验呢。

吃油糕。油糕可做可买,做的时候,发好面团,取饺子大那么一块,用手捏开,中间放上面粉黑糖拌的馅,团成圆形,上锅油炸。炸好后,油亮焦黄,外脆内软,绵酥甜香。还有比较讲究的人家,早上老奶奶要把煮熟的鸡蛋放在小孙子的肚皮上来回滚几滚,嘴里念叨:“娃娃吃蛋,灾祸滚蛋”,俗称“滚鸡蛋”。

花花绳。妈妈会用五颜六色的棉线合成细绳,俗称花花绳,给孩子戴在手腕、脚踝和脖子上,农历五月初五带上,六月初六剪断摘掉。花花绳制作过程看着简单,配色却需相当的审美水平,不同颜色搭配拧起来效果截然不同。小时候听说如果不按时把花花绳剪下来扔到野外,花花绳会变成花花蛇。所以每次很矛盾,扔了舍不得,不扔又害怕,万一花蛇缠身该怎么办?现在想起来真是可笑。

带香包。做香包先选择好各色花布,以丝绸最为佳。裁剪出香包基本外形,用干净棉团沾上早先买来的香草粉,裹好花布后用针线缝制出想要的形状。缝好后,香包一端坠一丛彩色丝线,一端连一根花花绳,戴在手腕、脖子,煞是好看。香包样式有花草类,如梅花桃花菊花;有动物类,主要是十二生肖;有水果类,如石榴桃子西瓜苹果;有蔬菜类,如胡萝卜白菜辣子南瓜葫芦,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玲珑夺目。香包味道独特,现在的香水也不能比,那药草的香味,朴实清凉,闻一闻会神清气爽。

现在,城里的端午节,也热闹有趣,挂艾蒿、吃粽子、带花花绳、戴香包,只是不像家乡过去那样,亲自动手,一切都商品化了。“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穿越了千年时光的粽子,如今香味依旧。闻到粽子的清香,总有馋涎欲滴的感觉。年年花开花落,岁岁粽子飘香,家乡端午的那些事儿,总是记忆犹新,挥之不去,回味无穷……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