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让退休职工住有所居”系列报道②
退休职工缘何难圆住房梦
近年来,随着商品房价格的节节攀升,买房和改善住房条件已成为全社会和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国家取消福利分房制度以来,我省广大离退休职工与其他职工一样,都把改变住房的强烈愿望寄托在企业进行的职工集资建房上,但由于各个企业盈利状况不一,企业与企业之间改变职工住房的认识、能力也各不相同,加上在土地转换、资金和政策方面存在的深度问题,致使企业改善职工住房的愿望往往落空,一些企业退休职工的住房状况也是难上加难。
最大的困惑是资金问题
原国棉四厂的退休职工都有自己的房子,但全是老式居民住宅楼,面积较小,房屋比较旧。职工住房条件,之所以难以改善,该厂工会主席杨义卿表示,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财力为职工建造新的住宅楼。
“别说商品房,就是经适房,大部分未婚和部分已婚青年职工也无力购买,只能靠父母和亲友资助或按揭购买。特别是退休职工,因为退休金低,加之融资能力差,国家对按揭年龄(60岁以上人员银行不办理按揭)的限制等原因,就更不敢谈及买房了。”西安一家军工企业的工会主席如此说。
南郑县总工会在一份关于职工住房状况的调查中分析,退休职工和困难职工住房紧张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工资或者退休金过低,加上物价上涨,仅有的工资只能用来维持生活。二是家庭无依靠,亲戚朋友都是普通职工,大家手头没有多余的钱,借钱买房极为困难;三是家庭供养着大学生或者有老人长期生病住院,这些职工也买不起房,只能靠租房解决住居问题。
退休职工、困难职工没钱买房的问题困惑着职工,同样也困惑着企业。陕西八方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光说:“我无时无刻都想让住在旧房里的退休职工和困难职工住进新房,一到下雨,我就特别担心住在老平房里职工的安全。所以,尽管企业资金有限,职工手头也不富裕,我们还是力排众议,克服困难,加快了职工住房建设。”现在都是职工集资盖房,企业只要负责好管理和建房等问题,不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张晓光举了一个例子说:“尽管是职工集资盖房,但引水、铺路、安装天然气以及配电设施等的资金从哪里来?我们新建的两栋集资房,仅配电工程一项,企业就投资了300万元。在我们职工都掏空腰包买了房的情况下,企业总不能将这些费用都摊在房款里。所以说,改善职工住房难问题,我们仍面临着资金从何处而来的实际。”
在那些亏损、倒闭和效益差的企业,资金短缺也是困扰企业和职工改善住房条件的最大障碍。近年来,在各个企业的努力下,从整体上看,我省国有企业职工家庭住房状况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受住房保障政策的局限、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房价上涨过快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企业自身的原因和我省国有企业退休职工收入普遍过低等现实问题的制约,致使一部分退休职工住房情况不容乐观。
最难解的是土地问题
对于国有老企业和困难企业来说,改善职工住房条件存在着资金紧张、实力微弱的困惑。但对那些效益好的企业来说,在企业有能力改善职工住房,职工手头也有足够的钱买房的前提下,没有地方盖房又成为最难解决的现实问题。延安炼油厂就面临着没有土地盖房的困难。
没有土地盖房,阻碍着企业改善职工住房的步伐。在延安如此,在西安这样“寸土寸金”的大都市,没有土地或者土地转换难更是影响一些国有大型企业改善职工和退休职工住房的一大难题。在2009年春节前夕,西安华山公司的1800余户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搬进了该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安居工程——“幸福嘉苑”小区。这个住宅小区的用地就是从工业用地转换成职工住宅用地的典范。该小区共有21栋高层和小高层,1884套住房,它的建成使用,一次性地解决了华山公司职工住房难的问题,也使职工人均居住面积由24平方米达到了60余平方米。现在谈起这个造福职工的民生工程,华山公司的决策者认为当时最难解决的就是“土地转换”问题,如果没有西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个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一些有废旧厂房或者工业预留地的企业,之所以没有在自有土地上建设职工住宅楼,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土地转换”的难题没有得到解决。在省住建厅采访时,相关人员曾表示,企业职工住房这块他们不管,应该由企业负责。而一些企业在改善职工住房方面步履蹒跚,恰恰正是因为财力不济和土地转换问题。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