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农民工》:新时代农民的创业史
新时期以来,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一个鲜明特征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始走出农村的农民及其后代,愈来愈成为作家关注与描写的对象;这些打工者的人生变故与命运遭际都已作为生动感人的文学素材,成为当代文学中不可忽略的一道风景线,所谓“打工文学”应运而生。
在安徽作家许辉、苗秀侠合著的长篇小说《农民工》中,张如意、张丽芳、王四清、杨稳当等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走出淮北大平原,他们试图通过乡土迁徙来改变命运,但融入城市的艰难也许是他们远远没有想到的,新的生存环境的挑战与新的社会身份的确认,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困惑,也带来了新的人生。对故乡厚土挥之不去的苦恋与对幸福未来难以遏制的欲求,共同演绎着一部新时代农民的创业史。
与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较,《农民工》在小说的历史语境与文学叙事的开掘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和超越。作者充分利用了长篇小说时空广阔的优势,全景而多维地艺术凸现了农民工现象的历史根源——从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过渡,必然会催生新一代农民的出现。从而使这部小说的文本叙事与历史真实的完美融合成为可能。
当张如意们踏着北方平原冰冻的麦稞,向庄子里的大槐树匆匆告别时,鼓动着他们胸中热情与豪气的,正是滚滚而来的时代大潮;从1992年正月十六那次豪迈的“出门”,到融入北京奥运会主体场馆“鸟巢”的建设大军,不到20年的时间,这批当初还只能在农村搭建土坯草房的茅匠们,在经历了多少次曲折与磨难后,已经开始了脱贫致富的创业历程。
在这样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完整地写出人物的性格成长史,写出他们情感的流程与精神的升华,并以此来观照农民工们整体的物质生态与精神生态的演变。这就使这部作品拥有了长篇小说文体应有的史诗品格,这在农民工题材的创作中是难得一见的。
当然,最终构成《农民工》内在活力与审美意蕴的是作品中一批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结尾处所描述的“凤还巢”场面感人至深,用自己的劳动果实反哺故乡,以张如意为代表的农民工群体,正是在经历了生存的窘境与创业的艰难后不断成熟、自信和坚强起来,在他的身上,读者可以看到农民工美好的明天。 (赵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