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西安市灞桥区新合街办工会
学习之“钥”开启民生之“锁”
新合街道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最北部,是一个以农村和农业人口为主的城郊农业大街。一走进新合街道办,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激励标语——“让学习成为常态,工作才能进入状态;让学习成为终身,自己才能走好人生”便映入眼帘。街道办工会主席李荣良说这是深入每一个新合人内心的学习理念,也是新合街道办党工委建设学习型组织的灵魂。
正因为新合街道是农业大街,在街道办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时,也使得学习型新农村建设卓见成效。针对目前农村生产生活中的敏感话题,街道办工会突出依法治村和民主监督、反腐倡廉等方面内容,邀请检察、纪监、土地、财务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还组织农村干部去监狱参观职务犯罪案例展览。
“这么做就是要不断鞭策这些村干部,加强警示教育,提高反腐倡廉意识。”李荣良介绍说,每年,街道办都会举办“新合大讲堂”和“村干部论坛”专题活动,选择性地确定有关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经济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等主题,邀请相关专家作专题讲座,组织农村干部学习交流,每次专题活动结束后,还把交流发言稿装订成册,发给各村、各科室增强学习效果。
“我们举办村干部论坛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探讨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无论是讲问题的‘锁子’,还是解决问题的‘钥匙’,都是我们需要的。”说起这学习型组织建设下农村带来的效果,李荣良笑得合不拢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时间观念变强、个人素质提高。以往街道办开会,要求九点会,十点能开就不错了,会上村干部抽烟的、打手机的也比比皆是,如今不仅能准时开会,所有人还能安静听他人讲话。”
李荣良表示,建设学习型组织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干部职工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其最终目的是惠及广大职工群众。“村干部的素质和学识提高了,眼光会放地更长远,考虑问题也会更周到。这不,村上这两年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就下了不少功夫。”到目前为止,街道办已投入2700余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给力民生,惠及群众。
在两年前,占家村、陶家村、东阳村、贵王村、东唐村、肖阎村六个村的村民仍走着黄泥路,入夜后也要在漆黑中行走。而如今,村里不仅有宽阔的水泥马路,也亮起了路灯,再也看不到两年前的光景。“这辈子就没想过能走上水泥路,更没想过在晚上还能像白天一样亮堂。”东唐村村民唐战国提起自己如今的生活环境,憨厚地笑了。
不仅如此,在短短两年内,街道办还解决了李家、南郑、班家等13个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开通728公交线路;按市政标准实施了灞耿路水流至南郑四村段的下水道改造、人行道铺设、道路亮化、绿化、墙体立面喷刷等工程建设;在原班家小学规划建设了1000平方米、可容纳260名幼儿的全市首家农村公办幼儿园。2011年以来,街道总工会积极争取,联合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共同实施了“农村安居工程”,向辖区30户住房危困的农民工家庭发放了总计120万元的建房补贴款,让困难村民也居有其所。
“这些村干部在学习中找到了开‘锁’的‘钥匙’。”李荣良坚信在学习中求发展的硬道理,“我也相信我们街道办的村干部迎着这股学习之风,能带领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
本报记者 杨琳 实习生 王芊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