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01日
头版
01

职业病病人权益期待呵护

从“开胸验肺”到“毒苹果”,从云南水富“怪病”到深圳农民工尘肺,此起彼伏的职业病维权事件,凸显出我国职业病防治之困。在这种背景中,《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草案)》二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更加引人关注。

职业病防治法修改,无疑应把保障职业病患者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草案强化了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中的责任,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尤其是拟规定无法确定劳动关系的职业病患者,可向当地政府申请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这有助于化解法律判断标准之外的职业病病人的生存困境,体现出立法对职业病病人权益的细致化保障。

草案就未确定劳动关系的职业病病人作出规定,以强化政府社会救助义务的方式,实现对其的帮助和关怀,不失为民生立法的价值体现。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个条款的增加,能否在普遍意义上为广大边缘性的职业病病人提供权益保障?推而言之,一部宏观层面法律的修改,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当前我国职业病防治的困局呢?

无论是就未确定劳动关系职业病病人的救助,还是职业病病人的权益保障,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国家层面的立法至多只能提供抽象化的指引,诸如对用人单位防治责任的规范,对行政机关执法监管的强化,抑或是对地方政府救助义务的设定,在具体的操作上都有待于行政立法和地方立法的细化和延伸。以往的治理经验甚至表明,行政立法与地方立法的精细化与否,往往构成国家法律能否正确有效实施的关键。

例如,根据现有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部门会同劳动保障部门规定,只有纳入该目录的疾病才能被诊断为职业病。而关于未确定劳动关系的认定,提出救助申请的具体条件等,也都有待于地方立法的细化。

所以,在推动指引性立法的同时,更应关注制约维权末端的细节性立法,在具体操作环节确立起企业的防治责任和政府的监管职能。

(傅达林)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