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小车间里的大创新
11月3日,记者来到西安中星测控有限公司。在公司一楼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地挂着52张专利证书,还有十几份国内外的认证证书。“早上有几位浙江的客人到公司考察,他们不相信西北地区能有这样有实力的传感器研发制造公司。”公司经理谷荣祥说。
带着同样的疑问,记者来到二楼的压力传感器生产车间,这里没有像很多大工厂制造时的那种机器轰鸣,相反安静了许多。走进车间,一眼望去,绝大多数工人都很年轻,公司行政人事部长张望妮说:“公司目前在一线生产的工人有60多名,因为公司车间主要是进行传感器的制造、标定和检验因此对学历有一定要求,所以车间中的工人绝大多数比较年轻”。车间总体分为,焊接、装配、标定和测试、检验四部分。在标定和测试这部分,工作人员将没有装配完成的传感器安置在工装上,用氮气加压测试传感器最初标定值是否准确,然后再用彩笔在传感器外面标注每个传感器是不是标定准确,将需要重新设定的传感器挑出来。
记者在车间的一张桌子上看见了生产工作令的单子,上面详细的记录了一次下单的投入产品数量,生产各个环节中的合格数、返修数和废品数,以及各个环节的操作人、接收人和日期。车间的万桦坪对记者说:“给客户的产品要是出现问题,就能通过对照单表看出是什么环节,哪个工人操作出现问题,以便更好地解决,杜绝以后类似问题的发生。”
该公司在1996年成立之初主要是以国外代理为主,而到2005年已经有了一套自主研发的体系,以压力传感器和惯性传感器的研发和生产为主。在2009年的时候,公司将原有的一种压力传感器进行创新研发,提高了其原有性能,并将其应用于空气压缩机。在经过国内外很多大型企业的严格测试,承认了这种新型传感器,无论在成本价格还是质量大小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很快公司的这种空压机专用压力传感器就在国内市场份额上占到了第一的地位。
由于北方地区和沿海地区在大风天气的时候,高压电线有时会因为剧烈摆动而断裂,对于监测和及时检修都会有一定的难度,今年年初,公司通过研发设计出一款倾角传感器,安装在电线上之后,能够更好地起到对特定地区监测的作用,经过严格监测已投入生产,并且已预定了近万台。“像我们这样技术密集型产业,就是要靠创新和自主研发,才能更好的发展。”张望妮说。
在车间外的墙上贴着一张单子,上面写着,本年度计划完成35万个,目前已完成212623个,在线产品16732个,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万桦坪告诉记者:“厂里的生产任务都是按客户的需求而定的,客户下多少单,我们就生产多少。订单多了,说明公司的产品越来越得到外界的认可。”车间里的工人们重复着手上的工作,在相互交接的时候还会开上一两句玩笑。“总是会有一些外地或者国外的客商到公司来考察,因为他们不相信公司有这样的生产水平,但是来参观过的都会满意而归。”张望妮说。
本报记者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