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一技在身 才能“双赢”
11月10日,阴转多云,宝桥公司厂区。
中午时分,工人们陆续走出车间,围在了门口的公示栏旁,一边看一边发议论:“今年又有49名派遣工转为正式工了。”“是啊,厂里对有能力的工人越来越重视了。”
宝桥集团工会的冯鸿志解释说:“随着机加工技术要求的提高,近年来,每年都将一批有能力的派遣工转为正式工。”
宝桥集团是一家生产钢桥梁、钢结构、铁路道岔等产品的大型国企,其中,道岔一直是生产中的重头戏。在道岔车间,原料运进后,须先按工艺提高硬度和强度,然后按型号不同,进行机加工。车间工会主席符智杰说:“随着这两年技术水平的提高,道岔铣、刨加工工艺也必须具有更高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否则,检验这一关就过不去。”
天车隆隆作响的车间里,王高龙正在干活,虽然他只有22岁,但已在数控铣上工作了3年,去年刚由派遣工转为正式工。铣床在高速运转,铣刀和工件之间火星四溅,干一段,他会看看桌上的图纸,对比下设置的数值。虽然看起来稚气未脱,但显得十分老到,胸有成竹。
王高龙说,根据不同的道岔型号,设置的编程数据会有所不同,一个工件加工时间,也从十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因为主要是数控床子运行,在别人看,我们这算是很轻松的活了。”王高龙笑着说。
在另一旁的刨床旁,两名工人正在对一段铣加工完成的道岔进行刨加工。李师傅说:“咱这床子没铣床那么先进,靠技术出活。”他们不时手动调节轮盘,控制刨刀的切面,随着刨刀的往复,钢屑飞溅。过一会,他们用标尺对坡面测一下,贴合紧密则是完成,若还有间隙,则要再加工,最后进行抛光处理。李师傅说:“用来测量道岔坡面的标卡有很多种,都是由工人自己设计,用铁皮制作而成。”
“为了保证质量,企业一线生产,需要更多年轻、有专业知识的工人。这两年,厂里还出台了专门的制度,劳务派遣工中,专业技术过得硬,工作能力强的就能转为正式工。这样,他们就有了奔头。”工会的冯鸿志给我强调说。
看来,好机制不但能出优质产品,更能出优秀人才啊!
本报记者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