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人文情操 质朴厚重
——朱耀儒散文集《篱下絮语》读后
写散文三十余年,在报刊发表文章近千篇的朱耀儒先生,继《校园的馈赠》、《心窗幽泉》两书出版之后,最近又推出了他的第三本散文集《篱下絮语》。
这本35万言的书收录了130多篇文章,谈了他近年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读过此书,回味良久,感受有三,曰质朴,曰清正,曰厚重。
先说质朴。耀儒的作品,首先是真实。他在文中所写的故乡的水窖、窝棚、村戏、石磨、涝池等地方风物,稍有农村生活常识的人,莫不感到真实可信,“确是那么回事”;所写的乡亲父老,其笑谈风貌,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形神毕肖,把个渭北人的淳朴厚道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写的那些民风民俗,如新媳妇拜堡子等,情趣盎然,有滋有味,读后不禁使人联想翩翩,仿佛回到童年时期。其次是朴素自然。耀儒写人状物,不事雕琢,朴实无华。他不喜欢用华丽的辞藻,不喜欢添油加醋,故意制造悬念。再次是感怀抒情,有他自己独到的方式。他所表达的感情,大都是感恩之情,愧疚之情,感激之情。他感激父母,感激乡亲,感激为他提供助学金的政府,感激给他启迪的老师。在生活中,有一种实诚人,心里热,外表凉。心中波涛汹涌,但要当着对方的面,千恩万谢,好话连连,却说不出口。耀儒的抒情方式就是这样,他没有感情色彩很浓烈的话语,没有大段的心理独白,他只平静地叙述他的事实,他靠事实去打动读者。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发:一是散文的抒情,不光是作者要“抒”,关键是读者要“感”,要引起共鸣。有些散文,作者说得很动情,哀婉凄绝,痛彻心肺,读者却毫无感觉,那就不行。二是怎样抒。说许多动情的话,发很长的议论,不是不行,而不是惟一的路径。耀儒的抒情方式是,不太说动情话,一味平静地叙述事实,听任感情在事实的铺叙中流泻出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然,这就要在素材的取舍上、细节的选择上下功夫,看似没有技巧,其实就是技巧。我最佩服耀儒的是,什么物件到了他手里,都能变成文章。像石磨子、瓜庵子、看秋、灌黄鼠、杜梨、桑椹、软枣等等,这在农村都是惯见的东西,他都能把它们形诸笔墨,赋予一定的意义,或遣怀寄情,或歌颂时代的深刻变化,或追忆个中的情趣,或对某些东西的消逝感到惋惜和无奈,可谓半是颂歌,半是挽歌。
所谓清正,就是文章中充塞着一股正气,一股清气。耀儒先生跻身文坛多年,对于文坛情况熟悉。文坛是个圣洁的地方,作家是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可面对商品经济的大潮,文坛出现了许多和它身份不相称的事情。对此,作者在书中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评。对于不去深入生活,不去表现火热的现实,以“女人”来装潢影视作品,把文学作为表现自我的工具等现象,都作了鞭辟入里的剖析和犀利的斥责。作者痛心疾首地说:“这实在是文学的悲哀,文坛的不幸。”在当前物欲横流的形势下,敢于有人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对钱说“不”,太不容易了!基于捍卫文学纯洁性的考虑,作者对忠诚于文学事业,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充满正气,呕心沥血,“只将笔墨赋黎民”的作家,表示由衷的敬佩,不惜笔墨把他们的事迹介绍出来。
对本书的厚重之感,主要来自最后一辑“文化纵横”。这辑读后,感到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色彩斑斓,沉甸甸的,很有分量。充分显示了作者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那种授业解惑、孜孜不倦的人文关怀精神,也给人留下了强烈印象。在这辑中,他跋涉书海册山,披沙拣金,旁征博引,介绍了陕籍的关学大儒张载、杨恭懿、李二曲,报界宗师张季鸾,学术大师吴宓,“左联”开创者郑伯奇和教育家胡瑗等。同时,采用“诗话”的形式,大量援引古典诗词,蒐集轶闻趣事,把一年间四时自然风光、节日习俗、民间活动、飞禽走兽、花卉蔬果、器物用品等等,逐个道来。绿柳、红荷、黄菊、雪梅尽入“画图”,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再现风姿,还有春燕、秋蝉、团扇、清茶等等,这些篇章,对读者大有裨益。
(张兴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