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认识王宽
去年秋天,热心的西安出版社社长张军孝,送给我一本他出版的熊召政诗书、王宽题画的《楚人入秦记》,只见书内图文并茂,不仅著名作家熊召政的诗好、书法好,而且画家王宽的题画也很好。熊召政是湖北人,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曾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没想到书法也是书卷味很浓,瘦而精神,颇为耐看。王宽是陕北神木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是近年内颇为引人注目书画家,书中的数十张山水和花卉,清新淡雅,笔墨灵动,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尤其是他的雪景山水,气韵生动,雅俗共赏,在陕西可谓一绝。
《楚人入秦记》中王宽的题画令我爱不失手,简洁空灵,越看越爱,也许是这种中国画传统技法和时代感鲜明的山水作品正和我的口味,于是平日里也写写画画的我,不禁拿起笔,临摹起王宽的画来。从此,王宽,这位未曾谋面的实力派画家成为了我的山水画老师。
《西安晚报》“水墨中国”栏目的樊奎既是一位优秀的编辑,也是一位年轻的书画家,不仅评论文章写得好,文采飞扬,而且人也很热情、实在。与樊奎相识后,他约我去西门外他的画室参观。一走进他那宽敞的画室,只见墙上挂着几幅王宽的山水,气势非凡,笔墨纯熟。樊奎对王宽的画赞不绝口,并说王宽老师为人很好,曾拜赵振川老师为师,整日勤奋作画。樊奎见我曾临过王宽的山水,便相约日后陪我去拜访王宽。
王宽的画室在文艺路。当我们走进时他正在与朋友品茶,墙上是没有完成的巨幅山水,依然追求的是骨法用笔。两张小幅的花卉贴在画案上方,文人味很浓,用笔老道。闲聊间,王宽起身,将一张三尺宣纸横放于墙边的画板上,转身便提笔在宣纸上抒写起来。只见他用笔自然洒脱,不论是提、按,还是皴、擦、点、染,看起来似乎都随意而为,轻松自在。很快,一副雪景小品便完成了,近处的小狗、农舍,远处的山坡,都沉浸在茫茫的白雪之中,意境高远,妙趣天成,颇显才情。旁边的樊奎直呼“精品”。王宽老师则慷慨地送我留作纪念。回到家后,我又情不自禁地临摹了一张。
众所周知,中国画最重要的特征是笔墨。笔讲究书法用笔,古人讲,书法通用于画法,或画宜用于书法。董其昌说:“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王宽最早是以书法名世的,自然绘画中笔笔“见笔”,而这正是中国画的基础。墨讲究要丰富而富于变化,文徵明有“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之说,可见,用墨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中国画对作者的人格品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中国画的奥妙所在,是千百年来无数画界前辈孜孜以求的目标。可贵的是,王宽的画来自传统,来自生活,有书法的根基,有闲适的心态。他注重写生,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讲究书法用笔和浓淡干湿的笔墨趣味,在他的笔下,北方的山水,陕北的景致,尤其是一幅幅生动的雪景成就了他自己的艺术语言。
现在是“粉丝”的时代,而我也是画家王宽老师众多“粉丝”中的一员。
(编者注:此文作者李健彪博士为青年学者、文艺评论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文史馆研究员、西安市政协副秘书长。) □李健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