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肖扬法治文集》:法治中国须要再助力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肖扬出版名为《肖扬法治文集》的个人文章合集,该书收录其在担任广东省检察院检察长、最高检副检察长、司法部部长和最高法院院长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72篇。文稿“均出自肖扬本人之手,而非秘书代笔”,系统展示了作者跨度达26年、历经多个法政要职的心得体会与法学思想,且也被认为是肖扬“最没有争议,最有把握,被认可了的思想”。
肖扬是1949年以来首位具有法科教育背景的最高法院院长,其任期伊始,恰逢依法治国理念于1999年写入宪法,“兴法治而弃人治”,法治成为国家的宪政目标,人类文明历程中那部分“最不坏的”理念,开始与这个古老国度谨慎对接。虽算不上“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但于个人法治理想而言却是难得的生逢其时。此次其个人法治文集的出版,最重要的核心词汇便是“改革”,这同样契合了中国司法在刚刚过去的时间段中,所加载给历史的分量。时间会这样记述,在肖扬任职广东期间,中国第一个反贪污贿赂局成立;在其司法部长任上,中国法律援助制度初创……
司法改革于中国而言,是制度的推演,更是普遍社会心理的变迁——信仰法律,还是倚靠权力;尊重规则,还是继续人情。改变从那时开始,至今也仍留有回响。2008年3月,肖扬最后一次作为最高法院院长向人大做工作报告,曾如是概括其十年的首常大法官时间,“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中央确定由最高人民法院牵头的9项改革任务,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确定的50项改革项目也基本完成”。
肖扬主政最高法院的十年,所进行的改革事无巨细:细微如换装、法槌,抑或年度报告中的法言法语,着眼于法庭威仪与法律专业表达,却植根在司法权力应当有别于他者、独立运行的现代法治肌理;具体如开放公民自由旁听等,让“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的理念,从法学书斋得以进入实务操作;宏大如司法职业准入,使法律人的共同体借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实现梦想与现实的对接。专业化的司法运转,对司法各端“分工负责、相互制约”的格外强调,让“司法的归司法,行政的归行政”尽力扎根于制度细节,司法独立有为,本就是在为整个国家谨守正义底线。
循着肖扬法治文集所梳理的脉络,可观近二十年中国司法所经历的种种,大事亲历,不独个人体会,更为国家记忆。卸任司法高官的法治理想,让人不由驻足回望,并由此生发信心。“宪法至上”、“落实宪法原则,依法独立审判,使司法真正能够确保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可以是一个老人的法治观,更应与国家的法治前途相映。阅读肖扬,人们能为法治中国的历程寻到共鸣,积蓄坚持的力量。“法治是国家带给每个公民的福祉”,“法治天下”由梦想照进现实,仍须矢志于此的人们持续接力——“这个时代把所有法律人追求法治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出来,他们坚定信念,上下求索,殚精竭虑……谁人能阻挡”。 □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