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环卫工岂能成为社保盲区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南省郑州市(含郊县)共有环卫工人2.58万多人,其中,郑州城区约两万人,正式工约2500人,剩下的87%为临时工。在一线清扫马路的环卫工人中,95%以上都是临时工。这些临时工没有假期,没有加班费,每天起早摸黑,大部分没有劳动合同,拿到手的只是当地最低工资甚至更低,没有社保也没有意外伤害险,出事后只能自认倒霉。
郑州市环卫工的现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目前在不少地方,除了一些具有正式编制的员工,很多一线环卫工都是农民工,他们很少签订过劳动合同,缴存社会保险的更是很少。他们没日没夜工作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但却连基本的社会保障都没有,环卫工成为社保遗忘的角落。
这与各地环卫用工机制有直接关系。据调查,当前各地从事环卫工作的基本是各个街道的环卫站(所)聘用的农民工。他们大多年纪较大,文化层次较低,体力弱,对环卫工作的依赖性很强,争取合法利益的主动性也很弱。
同时,他们又是职业伤害的高风险人群,社保对他们具有极大的保障功能。从一项问卷调查可看出他们对社保的渴求,有调查显示,90.38%的环卫工最希望拥有的待遇就是“三险一金”和工伤赔偿的保障,其中98.1%的环卫工人希望拥有的福利待遇是养老保险。
环卫工一方面从事着高风险工作,一方面没有社会保险,这样的处境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不安全感。从媒体的报道中不难统计,全国每年因交通事故致死致伤的环卫工人不是少数,然而这些人无法享受正常的工伤保险待遇,只能一次性领取交通事故赔偿。为数不多的赔偿金在支付了后续医疗费后,很难支撑他们未来生活所需。
环卫工是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不可或缺的劳动者,理应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也许人们还对前不久有研究生报考环卫局的新闻记忆犹新,给人的感觉似乎环卫工作很有吸引力,但那是事业编制的管理岗位,而不是一线从事环卫工作的农民工。如果将两者混淆而忽视对一线环卫工正当权益的漠视,是不公平的。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社保扩面。这些本应该纳入社会保险的环卫工却仍在苦苦等待。有关部门应该对环卫工的现状进行必要的梳理,责成用工单位尽快为环卫工缴存社会保险,让这些辛苦工作的城市美容师也能安心工作,也能感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幸福。(郭振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