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无怨无悔
每当有人问,选择道路事业,你后悔过吗?徐希娟都会坚定地回答:“无怨无悔。”因为在她看来,这项事业承载了她青春的誓言,见证了她成长的历程。
就职于西安公路研究院的徐希娟,家在农村。年幼的她常常在想,尘土飞扬的乡路尽头,到底是怎样的世界。1989年,徐希娟被公路学院录取,成为乡亲邻里羡慕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徐希娟被分配到临潼区交通局工作,从此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刚到单位,她就以技术员的身份进入省劳模李力争队长负责的公路工程队工作。李队长过硬的工作作风和坚毅的人格品性,常常激励着她。她下定决心,要在自己所处科研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来。
上世纪80年代,正是县级公路发展的黄金期,一线工地很是繁忙,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才能保证不延误工期。徐希娟白天忙工作,中午趁着队员午休,看考研的书。忙碌的工作,并没有给她考研提供多少学习时间,而早已知道她要考研的李力争队长,非但没有将这件事情点破,还不断给她鼓励。“如果说,在李队长身上,我学到了陕西汉子那种勇于担当、以苦为乐的创业激情的话,那么,长安大学的两位老师,让我由一位小小的技术员,转变成了科研工作者。”她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1997年暑假,实验楼就徐希娟一人做沥青组分分析,20多天,每天接触苯、甲苯等剧毒物质,她的脸部开始肿胀,浑身无力,到医院检查后,才知道是中毒了。在暂时离开实验室后,她很快进入了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上,导师考虑到她在大学期间系统学习了设计、监理、电子工程等科目,有意识培养她的科研能力,将论文题目确定为《化学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研究与改性机理分析》,这个论文,不仅成为了徐希娟后来的一项科研项目,也直接影响了她的博士毕业论文的选题。
1999年7月,徐希娟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了西安公路研究所道路室工作,开始了第二次职业生涯。此时,道路室正在负责勉宁高速公路的设计工作。当年12月,她和同事在大学纷飞的秦巴山区,整整呆了一个月。只剩下10天就是大年三十,为了让女同志回家过年,科室的部分男同志选择了坚守岗位。在回家的路上,总有一个问题萦绕在徐希娟的脑海里,他们是为了什么?“后来,当我融入公路事业后,我得到了答案,是责任。”徐希娟说。因为这份责任,2000年初,徐希娟接手了宝牛一级公路的低噪声路面试验段的试验工作。经过2年的研究,低噪声路面课题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西安至机场高速公路双向六车道18公里的排水路面的设计施工,引起了全国轰动,此课题再次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经历了两次求学,两次就业,徐希娟说自己已经深深爱上了公路事业。如今,比起荣誉和成绩,对这位与路面工程风雨相守二十余载的教授级高工而言,更重要的,就是那些陪她风雨同路的老师、前辈和同事。 本报记者 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