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16日

陕西工人报延长石油专刊-文艺·视野 抗灾脊梁钢铁铸 爷爷 那时的故乡 山水画 花满心田 漫步灞河

当前版:第A8版:延长石油专刊-文艺·视野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延长石油专刊-文艺·视野
08

爷爷

·王萍·

爷爷走了,匆匆走了。

回家过年,空荡荡偌大的农家小院里,再也看不到那个拄着拐杖,笑眯眯盼着我们回家团圆的精瘦老人。

爷爷去世的时候92岁,是一个有着51年党龄的老党员。他一生坎坷又平凡。爷爷在4岁的时候,太爷爷因病去世,爷爷从小就练就了刚毅果敢的性格。民国十八年,到处颗粒不收,横尸遍野。为了活路,年仅八九岁的他,逃荒到邻县,给人放羊为生。十二岁的时候,他帮人干农活糊口。十五六岁的时候,他摆纸烟摊子。从此,走上了挑起12口之家生活重担的艰辛道路。土改前,家里的一切生计都靠他一个人打理,食不果腹,他到处想办法。1948年,28岁的他做起了贩草帽的买卖,让一家老小的生活有了希望。解放后,他游担子、赶马车、上山伐木、靠双腿走遍了家乡周边的所有地方。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放弃做生意的念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1年,身为共产党员的他毅然挑起了生产队长的重担,不久又当上了大队支部委员。为了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不分白天黑夜地带领大家平地打井,自己一直走在前、干在前。用奶奶的话说,后半夜回家,囫囵睡一会,又踏着启明星干活去了。因为好几口井的支撑,全村再也没有因为天气干旱让庄稼受过损失。这打好的几口井,一直用到90年代末,有一口到现在还能使用。

他坚持每年带领社员植树造林,道路两边、田间地头,能栽树的地方,到处绿树成荫,很多年后,村里的人家都用这些现成的木料盖房子、打家具。爷爷干活卖力,凡事身体力行。为了增加粮食产量,他带领大家平荒地;为了改变贫困的局面,他带领大家勤俭节约,养牛、办养猪场,用这些钱为大家购买了八台水泵,改变靠天吃饭的境况。1976年,卸任队长以后,组织上考虑他上了年纪,让他去大队科研站,他担任站长以后,又带领大家搞良种试验。那一年,全村的小麦产量都有提高。卸任站长后,60岁的他继续坚持植树护林,修桥补路,期间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子,弄烂了多少身衣服。每年夏秋大忙之前,哪条路需要整修,哪条路需要拓宽,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都洒下过他的汗水。一直到八十多岁,他实在干不动了,才无奈地停止了这份没有任何报酬的工作。但很多时候,村口通往村外的小路上,还会看到一个拄着拐棍的身影,看到路上小石头什么的,用拐棍拨拉到一边去。他没事的时候,总喜欢去田间走一走,看看庄稼的长势,摸摸地头的参天大树。

奶奶回忆说,爷爷在生产队期间,受益的是大家,吃亏的总是我们自己。那时生产条件不好,有的人家连农具都买不起,爷爷省吃俭用买回的东西,提供给大家公用。特别是爷爷忙起来常常忘记自家的事情,一次,在院子里晒玉米,爷爷带领大家修路去了,正赶上暴雨,爷爷帮完这家忙那家,等他回来,看到奶奶一个人淋成了落汤鸡。屋檐下只收回几袋干玉米,其它被雨水泡了个白白胖胖。有几年,他带领生产队种植旱烟,产量高,卖得好,一高兴就开始抽烟,没想到最后烟瘾很大,后来有一次,他一拨算盘珠子,觉得自己抽烟太不划算,就戒掉了,三十多年再也没抽过一口。

其实,爷爷还做过一件让我们孙子辈们难以忘怀的事情。我们兄弟姐妹7人,基本都在外面成长,没有过多农村生活的经历。有一年夏忙(记得当时最大的17岁,最小的7岁),我们都被爷爷叫回家。到家才知道,家里的麦子都收割的差不多了,爷爷却专门留了一亩多地,让我们兄弟姐妹接受“农村改造”。看着磨好的镰刀,我们一个个摩拳擦掌,一是觉得新鲜,二是觉得没什么了不起,还个个夸下海口,绝对不让大人们帮忙。没想到,到地里半个小时,我们就受不了了。天气炎热,晒一会就觉得头晕眼花,这

还不算什么,最厉害的是,麦芒在我们的手、胳膊、脖子,甚至脸上划出一道道伤痕,被汗水一浸钻心疼。我们都没干过农活,不得要领,一会就觉得直不起腰,一边忍受麦秆对手掌的摩擦,一边小心锋利的镰刀,还要不时停下来将割倒麦子打成捆。不到一个小时,大家都坚持不了了,可这个时候,谁也不敢对坐在地头的爷爷说不。6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干完了所有的活,要不是地里全是麦茬,我们真想一头就地栽倒。没想到的是,爷爷还让我们挎着小篮子,地毯式地一字排开,捡回掉落在地里的麦穗。也许有了这种经历,我们兄弟姐妹刻骨铭心地理解了汗滴禾下土的含义,自觉不自觉地珍惜盘中餐,我们更懂得了坚持和不怕苦。

过年全家守夜,家人提议以心中的父亲或爷爷为题,让大家用两三个字概括爷爷的一生品格。奶奶说执拗,大伯说刚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无私、勤俭、严厉、简单、小孩气、朴素、大智慧、乐善好施……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