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29日
煤业化工专刊-综合
06

地心游记

在矿井采访过无数次,但从未深入到井下真正体验过矿工的工作环境。近日,由于需要去立井拍摄画面,笔者有幸深入到下峪口矿排矸立井,体验矿工在四百米井下的工作环境。

最感动——“四天一倒班”

排矸立井在离矿办公楼约25里的上峪口禹龙山上,山路崎岖颠簸,一个小时后终于到达位于海拔757米的排矸立井机运区。我们首先来到排矸立井变电站,机运区书记告诉笔者:“这是由矸石电厂输送过来,主要供给立井各个机房,以及井下二水平的用电,从1998年变电站建成至今,已经安全运行5287天了。”

在这里的矿工坚守“四天一倒班”制度。据介绍,每个人上山后连续工作四天,吃住全在山二,然后回家休息四天。而且山上居住地方有限,同一张床三个人还得轮换睡。为了保证矿井机电正常运转,他们四天一个倒班,上班背着干粮,下班搭伙做饭,工余看电视报纸,工作枯燥乏味单调,但他们从来没有抱怨过,这些平凡和伟大的矿工,深深地感动了我这名“土”记者。

最害怕——“矿井电梯”

要去立井的绞车房,听说要坐电梯,而且还是下峪口矿的唯一一部电梯,我心里疑惑着,“办公区都没电梯,这会是啥样的电梯呢?”刚上电梯感觉嗖一声,就被带到高达44.5米的立井绞车房,放眼望去,云雾缭绕的大山尽收眼底。这里有瓦斯泵站、主扇房、压风房、变电所、热风炉房、职工宿舍,仿佛是隐藏在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在这笔者还看到了女工操作罐笼提放的情景,她们目视前方的动作好潇洒,加上那娴熟的操作技能,对这些女工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随后,我和同事坐立井罐笼到井下再乘“人车”返回矿区。入井前,按规定戴上了安全帽,换上了矿工服。来到罐笼前,看到可容纳40人的罐笼就像个简易电梯,门就像个栅栏,心里着实有点紧张!小心走进罐笼,地面全是水无处下脚,站好了却没有扶手,我的心揪成一团,但是想到矿工每天不知上下多少遍,我也就鼓足了勇气。眼睛一闭,罐笼“嗖嗖……”往下窜,风声在耳边“呼呼”响起。罐笼的速度很快,400多米的井下瞬间就到达了。下了罐笼才感到耳膜鼓起,手脚冰冷。定睛一看,已经来到向往已久的井下世界。

最先进——“井下地铁”

在400米井下,没有想象中的逼仄和潮湿,相反,这里仿佛一个地铁隧道。空气与地面没什么不同,可以任你自由呼吸。“隧道里面的空气都是从地面上输送下来的,巷道里面都是水泥地面,每天都有专人负责洒水灭尘。”陪同的人员介绍说。

这里距离矿井现开采的23303采煤工作面还有2400多米的路程。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到工作面,而去赶乘“人车”到达地面办公区域。“人车”好像小型的闷罐地铁,一列能坐几十人。我将其比喻为“井下地铁”。

怀着新奇又忐忑的心情,我上了“人车”,瞬间“人车”驶进主巷道,车身随左右弯道摆动,轰隆隆前行,途经很多巷道的分叉口。看着明亮的运输大巷,用白灰粉刷,而且每隔一段有灯,笔者惊叹着现代化的矿井。大概坐了40多分钟到达出口,到了地面办公区,身上和脸上只落了层淡淡的煤灰,没有像我所预想的那样,会变成黑脸。一同上来的工人有说有笑地去洗澡更衣。望着矿工下班回家的背影,我从心底对矿山脊梁有了新的认识,备感矿工的快乐、幸福。

一路走来,不由感叹万分,煤矿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阴暗潮湿,现代化的矿井无论是生产条件,还是装备设施都彰显了高科技。挖煤已不再是曾经落后的产业,煤矿工人成为值得羡慕的职业。 (马麦丽)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