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顿饺子
如子哥
1970年冬,我应征入伍。不是从家中去当兵,是从戈壁滩上的生产建设兵团去当兵。“生产建设兵团”名号前曾冠之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但此军非彼军,非现役。正式入伍参军,挂上了领章帽徽,才是一名真正军人。
当时在建设兵团连队里,谁要是能当上兵,那简直是不得了的事情。一是缘于当时的政治气候,由于“支左”、“支工”、“支农”,军队威望极高;二是因为名额太少,想当兵的人太多,全团四、五千小青年只有十二个名额,一个连队还分不上一个;三是谁当上了兵,就彻底改变了命运;四是兵团成立近七年,号称“独立王国”的兵团农建师第一次向外放人,机会千载难逢。所以当部队接兵的人到了兵团,兵团内部犹如爆了一颗原子弹,所以当我经过层层筛选,终于被部队确定招为新兵后,我所在的那个兵团连队犹如爆放一颗特大礼花,全连沸腾。
兵团战友人人都想当兵,没当上,却只有遗憾,绝无嫉妒;只有庆祝的欢歌笑语,没有冷眼旁观或冷言冷语。这也许是那时的人际关系简单或感情真挚吧。战友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送钢笔和笔记本,这是那个年代表达美好祝愿的特有方式。一支支钢笔,一本本笔记本塞满了我的行囊,实在塞不下,连衣服口袋里也被装满。更令我终生难忘的是,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欢送晚会开始之前的那一顿饺子。
当时,我们连队已经八个月未吃上一滴油,蔬菜更是奇缺,粮食弥足珍贵。在这风沙滚滚、盐碱肆虐的戈壁滩上,能生存下来实属不易,怎敢有非份之想?可是战友们说,我们饿了这么多年,也罢,但绝不能让如子哥(兵团战友对我的昵称)饿着肚子离开这里!俗话说,“好吃莫过饺子”,咱们包饺子,欢送如子哥!我含着热泪进行劝阻,我知道,吃饺子,谈何容易!但战友们决心已定,有的悉数拿出探家时带来的一大瓶宝贵的猪油,有的慷慨地拿出探家时带来的生姜、花椒、佐料,几个人分头凑钱去买菜买肉。天寒地冻,有两位战友跑几十里路到老乡那里,也仅买回两棵白菜;买肉的人跑几十里路无功而返——集市买肉凭票,老乡家里也都很穷,何况还在“割资本主义的尾巴”,谁敢造次?就这样,大家仍欢天喜地。在一冬天见不到青菜,早上咸菜窝窝头,中午蒸土豆,晚上煮土豆的戈壁滩上,有两棵大白菜竟让人那样欢喜!顺子本领高强,不知从哪里搞来二斤白面,那更是稀罕物。嫌少,就掺了二斤高粱面,然后开始弄饺子。有人和面擀皮,有人切菜拌馅儿,有人化冰烧水,大家忙得热火朝天,忙得喜气洋洋。
饺子煮好,战友将饺子端在我面前,像众星捧月,说,如子哥,得你先吃,得吃饱,得吃三大碗,才行……虽然我肚子咕咕作响,但我哪里能吃得下哟,早已忍不住的泪水像决堤的江河喷涌而出。我把战友们紧紧抱住,相拥而泣……
40年过去了,艰苦岁月里戈壁滩上的那顿饺子,让我刻骨铭心,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人间真情,以及如何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