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近三成网民认同“养老不能光靠政府”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两亿。”2月19日,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了最新数据。
养老难题日益严峻,我国要如何负担起占总人口14.9%的“生命之重”?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分析显示,41.3%网民不满养老金多轨制,呼吁政府部门有所作为。但有近三成网民认为,今后的养老问题“不能光靠政府”。
41.3%网民不满养老金多轨制
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2月21日,中青舆情监测室共统计到与“养老”有关的舆情信息3210多万条。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分析5万条。分析结果显示,41.3%的网民对当下养老金多轨制表示不满,25.5%的网民认为解决我国养老困境还任重道远。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表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在基本养老金待遇方面是有较大差异的,这受到了广泛批评。缩小不同人群的养老金差距,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需要慢慢转变。”
周海旺认为,养老金并轨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养老收入都一样,贡献与待遇挂钩,兼顾社会公平应该是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原则。
解决养老问题,靠政府?
中青舆情监测室的抽样分析显示,28%的网民认同养老要靠政府、社会、企业共同承担。
目前,公办养老机构往往面临“一床难求”的局面,而民办养老机构空余床位多,却得不到有效利用。“民办养老机构的收费较高,服务质量也没有公办机构好,所以人们还是更愿意往公办机构中挤。”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郭平说。
郭平认为,为缓解民办养老机构的困境,有一个服务的标准和评估体系,是未来管理多样化养老机构的一个重要措施。“国务院2013年9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甚至提倡开办家庭式养老机构,可能10张床就能开一个家庭养老院。”
但政府绝非可以“撒手不管”。郭平认为政府能做的还有很多:“政府重要的作用应该体现在指导适合的民间团队来参与到服务中,在服务标准、卫生环境、软硬件设施标准上统一管理,并且设置相应的退出或惩罚机制,否则市场还是会比较乱。”
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天津和浙江宁波,都已经建立了养老机构评估制度。
“未来养老机构对于服务人员的能力、知识、技能的要求,都会比较高。否则,就很难保证老人在机构中的生活、护理质量以及入住的服务需求。”郭平表示,提高民办养老机构水平、推行和公办机构同步的标准、实现规范化管理,都是未来的方向。
进养老院应该是“托底”选项
郭平预测,居家养老模式会是未来养老模式的主流。
“实际上,现在各地基本认可了这种模式。现在大概有95%左右的老人都是居家或在社区范围内养老,真正能到机构去的不到2%。”郭平说。
周海旺也表示,居家养老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养老方式,应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养老方向。但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居家养老也面临着挑战。周海旺表示:“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上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城市人群,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当这批人步入老年后,靠子女来养老将越来越困难。”
因此,他提出社区服务应辅助居家养老。“社区或社会组织都应该提供更多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服务,以满足居家养老的需要。”
周海旺建议,社区内可以建小型的养老机构或者寄宿中心。“老年人可以在机构里接受一些服务,比如用餐、开展各种活动,晚上再接回家。或者在子女短期出差期间,把老人送到临时寄宿机构中去照顾。”此外,社区服务还应该向人性化发展,比如:上门帮老人做家务、送餐上门、紧急维修、帮老人购物、陪老人就医等服务。
目前,公办养老机构的“社会托底”作用并不明显。学者指出,进养老院应该是“托底”选项,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养老机构管理标准和入住标准,公办养老机构中服务的对象也并非“托底”人群。
郭平对政府“包办”养老的模式并不赞同:“过去几十年来看,政府开办的养老机构和服务的效率并不高,占用的资源很多,但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比较有限。从改革的方向来看,应该越来越多地发挥市场的作用,甚至包括将来对公办养老机构采取公办民营,或者公司化、企业化管理。” (庄庆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