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4年06月19日
综合新闻
02

咸阳工会干部张翟西滨

五年不辍撰文百万字 用工作日志充实生活

“不知咋了,我竟如此迷恋工作日志……”张翟西滨兴冲冲地对记者说,当记者“看看”二字刚出口,他便从柜子里抱出一摞稿纸,乍一看,足有一尺多高,全是A4纸打印的文稿,顺手翻阅,起始之日为2009年11月25日,终止时间为记者采访的当日,细数之下居然有2000余页。五年里他撰写了百万字,令记者好奇又惊讶。

今年56岁的张翟西滨,清癯干练,十分健谈,在咸阳市从事工会工作已30年,业余最大之嗜好是“咬文嚼字”,曾在全国省市报刊发表新闻稿件千余篇,出版漫画配诗集《人啊人》、杂文言论集《尘世走笔》和散文随笔集《带着作业上路》,现为陕西省职工作协副主席。

张翟西滨爱动笔头子年头久远,早在1976年插队当知青时,他就曾建有一本日记,将每天辛苦劳作的点点滴滴,所感所悟记录下来;到后来进入工厂亦断断续续有撰写日记的习惯,却没有坚持下来。后调入一家事业单位,因单位联建开发,要接触许多人和事,加之又是其单位负责人,故从2009年11月25日起,他就又开始建立《工作日志》,至今天天追记,一天不拉,就连双休日都不放过。他恋《工作日志》,十分专注、痴情,每天一到办公室,首先不由自主地就会打开电脑,将《工作日志》文档打开,每天按作息时间和工作进度追记,上午几点几分到办公室,下午几点几分离去,所见所闻,待人处事,一网打尽,往往是某人某件事,刚交谈完,便会立马敲打键盘,生怕遗漏忘记;有时,白天在外奔忙,当晚及时补记。工作中时常接触形形色色之人,遇到七七八八的事,因而,遇见什么人,谈及什么事,步骤咋进行,结局又如何,总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毫不马虎。记了一段时间,觉得对工作大有裨益,从未间断。

张翟西滨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他恋《工作日志》好处有五:其一,追记《工作日志》最大益处,只要是他获悉、经办之事,翻看《工作日志》,就能说出准确的日期、时间和事情的来龙去脉,因年事渐高,人忘性大,岁数见长之人,理解判断力较强,听话就能知音,缺憾是记忆力减退,只要你身兼一定职务,免不了要承载或多或少的压力与责任,因此,大领导也好,小头头也罢,皆应具备起码的敬业之情、责任之心;其二,五年来,每天撰写《工作日志》,使他受益匪浅,每当独自静坐,翻前阅后,总能领悟,哪些事做得对,哪些事做得不足,他会尽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拾遗补缺,完善自我,尽善尽美,当工作中领导同事向他询问一些事,稍等片刻,就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其三,下属同事中若有人说事论理,或打马虎眼,或托辞推诿,他会当即拿出《工作日志》明示,使对方哑口无言;其四,对人对事,在一些事情上,倘若“有想法,没办法”,不好直言表白,就游历于文字中,敞开心扉,尽情表达,以舒解内心的压力和困惑;其五,写日记是一种好习惯,可以帮自己记忆往事,回顾展望,用以鞭策自己。特别是对于一个爱好写作之人,写日记能不断提升驾驭文字的写作能力。他的不少作品的灵感就来源于《工作日志》。

记者仔细翻阅张翟西滨的《工作日志》,发现有两处令人颇为感动。一是,每个双休日是他的“敬老日”,不管春夏秋冬、酷暑严寒,他都会乘公交由咸阳到西安看望年迈的母亲,字里行间,充满眷念。他撰写的有关母子情深的“养母·生母”、“伴娘”、“为母亲拍照”、“母子搓麻”等6篇亲情散文,均被省市报刊发表;二是,他自称“半拉子文化人”,日志中记录他采写的各种体裁的大量文稿,原稿、修订稿和见报稿,图文并茂,一目了然,“谁知日中舞,字字皆辛苦”,一股感佩之情油然而生。 本报记者 郝振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