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05日
综合新闻
02

八项规定实施两年 全省查处1088人

累计查处问题62404起,处理82533人,大吃大喝、车轮腐败、会所歪风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这是八项规定实施两年,全国的一份“成绩单”。

那么,具体到我省,八项规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有哪些变化?有多少人被通报处理?

来自官方的数据累计显示,2013年以来,我省累计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32起、处理1088人,其中给予党政纪处分551人。

八项规定实施以来,究竟对我省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产生怎样的影响?笔者近日盘点了近两年来省纪委监察厅官方网站公开曝光的我省各级纪委查处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案件通报,从中分析出三大特点。

特点1

点名道姓通报曝光逐年加强

省纪委:点名道姓曝光将成执纪监督的新常态

据省纪委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我省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35件,处理379人,其中给予党政纪处分160人;2014年以来,全省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497起,处理709人,其中党政纪处分391人。

笔者在省纪委监察厅网站查询发现,2012年12月4日至12月31日,全省未通报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

2013年,省纪委以点名道姓的方式通报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仅有1个批次,共涉及10人。而今年以来,省纪委已累计通报15批次,共117起、184人。

笔者从省纪委有关人士处了解到,之所以通报明显加强,是因为2013年我省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查处情况,是采取公文方式,在系统内部曝光。但这样的力度是不够的,起到的警示作用也比较有限。因此今年以来,我省加大了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曝光力度,每次通报都在网上公布,曝光频率、批次都明显加强。

按照中纪委要求,我省下一步将继续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点名道姓曝光,且此形式将成为纪检监察部门执纪监督的新常态。

特点2

榆林点名通报最多

专家:通报多并不意味着问题多 与工作主动性也有关

两年来,我省10个设区市、杨凌示范区、韩城市纪检部门均对本地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进行查处。笔者根据省纪委监察厅官网秦风网首页“曝光台”上,各市(区)点名道姓通报的案件进行了统计。

据不完全统计,由12个市(区)纪检监察部门点名道姓通报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人数共约230人,其中榆林最多,约86人,约占总数的37.4%;安康市和西安市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约占总数的15.2%和14.8%。

“有的地方通报的多、有的通报的少,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制度反腐专家、省社科院政治与法律研究所所长郭兴全认为,通报多并不意味着问题多,这和当地纪委的执纪监督工作主动性有关,说明当地纪委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查处力度较大。

特点3

乡科级及以下干部点名最多

专家:这个群体人数多 不良作风直接损害群众利益

据不完全统计,在12个市(区)纪检监察部门点名道姓通报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共约178起,其中违反工作纪律共约69起,占38.8%,具体情节包括上班打游戏、打牌、未请假旷班等;违反公车使用规定的问题约49件,占27.5%;违规发放福利、津贴(包括月饼等节庆福利)问题约21起,占11.8%。违规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约14起,占0.07%。

统计也显示,乡科级及科级以下干部被点名通报的最多。郭兴全认为,首先从干部结构上讲,这个群体的干部基数本来就比较大,出现的问题相对较多也是可以理解的。其次,八项规定就是抓作风建设,很多不良的作风直接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这些干部的工作内容和群众往往息息相关,对他们的处理,说明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在想办法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郭兴全说。 (陈琳 杜鹃)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