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菲尔铁塔:曾是巴黎艺术家的耻辱
1884年,为了庆祝五年后的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法国政府决定在1889年举办世界博览会。同时,为了展示法国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和强大的工业能力,政府决定建造一座超过300米的高塔,并公开征集设计方案。
一份来自法国著名建筑师埃菲尔的设计方案吸引了政府的眼球,他和他公司的工程师打算用钢铁建造一座300米的高塔。
1887年,埃菲尔正式与政府签订合约,双方约定了建筑期限和财务事宜。埃菲尔要建成300米高的铁塔,并于1889年巴黎博览会开幕前投入使用。
埃菲尔建造铁塔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铁塔正式建造之前,就有报纸发表评论,认为在战神广场旁边竖起这样一个“用钢板和螺丝安装起来的柱子”,实在大煞巴黎风景。也有人说,铁塔不该建在塞纳河畔,而应该移到巴黎远郊的小山坡上。住在铁塔附近的市民总有这样的担忧,他们觉得铁塔没准哪天就会倒下来,将他们的房子砸烂。
1887年1月26日,铁塔正式破土开工。在动工19天后,铁塔修建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反对声音出现了。当时,巴黎的一批艺术家和建筑师联名发起了一份抗议书,刊登在1887年2月14日的《时代报》上,义正言辞地对铁塔进行了批判。这份抗议书一共得到五十位签名者的响应,签名者几乎囊括了当时巴黎各界的名人,包括音乐家古诺、诗人普吕多姆、作家小仲马、莫泊桑等。
铁塔并没有因为抗议书就停止建造,埃菲尔也对抗议书进行了有力的回应:“因为我是工程师,你们是不是就以为我不关心美观了?我认为建筑物的四条符合计算数据的弧形支脚,会给人们留下刚劲有力、美观大方的深刻印象。”
埃菲尔的全名是亚历山大·古斯塔夫·埃菲尔,1832年出生于法国第戎。1855年,埃菲尔毕业于中央工业和制造学院,此后一直致力于金属结构建筑,尤其擅长建设桥梁。1856年,埃菲尔前往巴黎,投身冶金制造工业。两年后,他便在建造加隆河铁道桥的工程上一展身手,将钢筋、铸铁、水泥等材料组合到一起,在波尔多的加隆河上架起一道长达500米的大桥。埃菲尔之后又设计了几座桥梁,1877年,他在葡萄牙的杜罗河上建造了一座跨度为160米的钢拱桥,大胆创新的设计在当时毫无先例。等到法国政府为了举办世界博览会征集铁塔方案时,埃菲尔建造的桥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值得一提的是,埃菲尔另一件令世人瞩目的作品是纽约自由女神像的骨架。
1889年的3月31日,是法国历史上的大日子。那一天,巴黎全市人民都忙着赶往塞纳河畔的战神广场,去见证铁塔的落成。广场上的军乐队鸣奏起《马赛曲》,法国的首脑也来到现场,工人、民众都聚集起来,下午两点三十分,法国三色国旗在铁塔避雷针尖顶处被竖起,没有哪个国家的国旗比法国国旗飘扬得更高。官方将铁塔称为“有史以来围观者最为震撼的机器”。人们先是叫它“320米高塔”或“320米高铁架”,最终,铁塔以“埃菲尔”命名。
埃菲尔铁塔的外面包裹着9万个煤气喷嘴照明灯,一年后,喷嘴灯被5000个电灯泡取代。塔的第一层设有一家酒吧、三家餐馆。《费加罗报》在第二层设立了编辑室和印刷厂,在博览会期间每天发行报纸。
曾经被巴黎大多数人厌恶的埃菲尔铁塔迅速征服了法国,成为“建筑艺术者的巨著”。它不仅象征着20世纪钢铁时代的到来,同时对于法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摘自“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