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5年07月15日
一线新闻
03

农民工和他的诗

“庄稼伏地后的心绪,是农人一茬茬的希冀。麦秸的茎杆上,蹿长的梦,却一寸寸爬起。在城市的丛林里,万千个人怀揣万千个梦,万千个梦在钢筋水泥里彷徨不定,还有万千个身影正在揖别乡村的风……”

这是陕西富平籍打工诗人麦秸的诗集《给我一个地址》里的一首诗。在这本诗集里,主要以农民工为题材,写出了农民工群体漂在城市的心声和卑微的诉求。

麦秸原名陈向炜,多年前,和大多数农民工一样,因为家里穷,初中刚毕业,陈向炜便去北京等地打工。从此,他成了一个没有“地址”的人,他曾在工地里当过小工、也曾在小区里做过保安,唯一不变的是爱写诗的心。

至于自己为何取名麦秸,陈向炜给记者诠释道,麦秸其实也是自己的“乡愁”。“小时候,家里都种小麦,可以说我们是靠麦子而生活,这也是思乡的一种表达。”对于真名和自己的笔名,他更乐意别人称他为麦秸。麦秸回忆起他的初中时光,那是1994年,临近中考,他却因拿不出20元的考试费而选择了辍学。1996年,带着仅有的80元钱,他外出打工,开始不停地颠簸往返于各个城市之间,和车票、行囊以及一串串地名捆绑在一起。麦秸记得,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走街串巷卖报纸。空闲时,他便看报纸,尤其喜欢看副刊,这些文字对他的内心触动很大。

后来他去北京打工,就是在工地背沙子,从一楼背到八楼,反反复复。累时,心里的失落感就非常强烈,背井离乡吃尽了各种苦,生活看不到未来,究竟该如何继续走下去?但是工作之余可以看书,对于文学的痴迷,使他暂时忘了自己所处的困境。

2002年,麦秸又来到广东打工。超负荷的加班和枯燥的流水线作业,每天都要加班很晚,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下班后工友们就待在宿舍打牌。而看书则是麦秸唯一的精神慰藉,尤其是那些描写打工者漂泊和思乡的文字,看了很是感触,更有一种写下去的冲动,便握起了笔。

后来,麦秸来到绍兴,一边打工,一边继续创作诗歌。在工友的嘲笑和不认可下,他依然不放弃,在《星星》、《诗歌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诗作200多首,最后收获了不少奖项。因为诗歌,麦秸也结识了不少诗友。现在,他在绍兴的一家杂志社做编辑。工作已经稳定下来,他的创作也开始喷薄而出。

本报记者 兰增干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