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豆“冲抵”高温津贴 让劳动者情何以堪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全国有27个省区市已出台“高温津贴”标准,但多地标准数年未涨。即便如此,许多中小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强的农民工仍领不到高温津贴,或是常遭打折扣。有的老板不按规定按月份发放,竟按超过35℃的高温天气具体天数发放,有的单位用绿豆、饮料等防暑降温物资“冲抵”,蒙混过关。(7月14日成都商报)
高温天气是指地级市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7月13日入伏当天,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甚至进入40℃以上的“烧烤模式”。一些一线劳动者尤其是户外劳动者,譬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不得不忍受高温的炙烤。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高温津贴发放情况不容乐观,多地标准数年未涨不说,许多中小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强的农民工仍是望高温津贴兴叹。更有甚者,有的单位用绿豆、饮料等防暑降温物资“冲抵”高温津贴,这让劳动者情何以堪?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财富的创造者,也应该是财富的受益者,发展不能以牺牲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按劳取酬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既然劳动者在高温下选择坚守了,在高温下出力流汗了,那就要得到相应的回报。高温津贴是对他们劳动的认可,也是对他们辛苦的一种经济补偿。
人社部等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其实,光有一纸通知是不够的,高温津贴的及时、足额发放,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发力。作为人大来讲,要对那些仍未明确制定高温津贴标准及高温津贴标准已经数年未涨的地方加强督查,力促其尽快制定、提高高温津贴发放标准;作为劳动监管部门来讲,在高温季节要多对用人单位进行执法检查,让其尽快落实高温津贴的发放;作为工会来讲,不妨将高温津贴发放纳入工资集体协商渠道,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为劳动者自身来讲,要增强维权意识,敢于向不合理的用工说不,对高温津贴不要视为可有可无。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高温津贴能否按时足额发放,考验着职能部门有几多执政为民的情怀,考验着用人单位有几多业者良心,我们期待高温津贴发放不再是一个热议不断的社会话题。 (钱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