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闲读经典
许是写作时间长的缘故,不知不觉进了文化人的圈子。我慎交友,可交了些文友,相遇相聚相处“三句话不离本行”,自然也离不了读书的话题。一日文友来访,直言“文学创作”这一苦行僧般愚人的事业把他坑苦了,辛劳不说,出书倒欠了一屁股债,连结发妻子都离他而去,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继而抱怨生不逢时,人不得志,以至怨天尤人、玩世不恭。于是乎,“坐破寒毡,磨穿铁砚”不灵了,取而代之的是上牌场、去酒吧、逛夜店,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地打发日子。
我出于常情事理,对其劝诫安慰,他却问我“老兄平日里烦恼寂寞以何解闷消愁?”“读书”,我略加思索地回答。因为此刻我案头就放着世界名著和文艺理论的书籍。他大惑不解起来,接问“难道读这些书也能‘消遣’吗?这可是在‘专攻’哎!”说来也是,在他看来读这类书定是在干“正经事”,可以称得上严肃、郑重,甚至是晦涩,哪里谈得上释愁解闷呐。若要消遣,当读金庸的武打,琼瑶的言情,以及地摊上的通俗杂志,再高雅一点的也就算“读者文摘”类的小品文了。
那还是多年前的春节,去逛书店,看到打折促销的诸如中外名著之类的经典,就买回些置于书架,当郁闷无聊时拿出翻翻,总有那么一部、一段或某一句,使自己玩味到心领神会的东西。《老人与海》这样的小部头需要急速读完的,可一夜搞定,至于《悲惨世界》这样大块头,只需一次看上几页,半载一年读完一部也未尝不可。可无论大小长短,都很有裨益,即使心绪浮躁时,耐着性子“抑扬顿挫”一首唐诗宋词元曲,犹如散珠碎玉,字字珠玑,几乎到了灵丹妙药的地步。经典真不愧容世象、汇万物、明事理、启生智、显达观之神来之笔,使我渐渐明了了生活与人生,若到妙处,还能信手拈来,舞文弄墨,附庸风雅,亦就乐在其中。
不过,这样阅读经典的选择与习惯一定不是个人的“专利”,一些人也有,且伴我已有时日,这期间的忧愁烦闷,还真多亏了“经典”才使我扩大了视野,增添了阅历;解脱了束缚,跨越了羁绊。当初在无聊寂寞时,我也试着读过武侠言情之类的小说,甚或看过网上快餐类文字,可总觉得“异样”“另类”,达不到提神抒意的效果。
当然,读经典也有“磕绊”的时候,只是看多了,着迷了,偶尔一件事、一种物、一个人,会使人突然领悟出其中深刻的内涵、喻意与寓理来。像拜伦、杜甫的诗,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使命意识,而且充满了热爱家园、民族、人民的情怀,其诗中凝聚的情感与民众、国家的命运息息相通、相关。在那种严酷的环境中,诗人敢于挺身而出,代表受苦受难的民族及百姓发出强烈的呐喊及抗争,实在是其伟大精神、人格的体现。如果将其与个人因“情感”、“欲望”、“失意”、“迷惑”、“挫折”等等而产生的低落情绪、郁闷心理来比,还能再感到苦恼和痛苦吗?
经典中美好的东西实在难以尽述,犹如世间的富藏,需要人们不断发现认识挖掘开采提炼,甚乎总也没有穷尽。绝不像时下那些只为商业利益而生产的快餐读物,道不清,看不明,寓不出,悟不到,无法承载精神的家园,追逐梦想的天地和进入得到慰藉的灵魂! □邢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