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东岸是家乡
□张岩
奔腾而下的黄河水,在秦晋豫三省交界的风陵渡突然掉头东去,流入大海。我的家乡山西临猗县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河折转东去的臂弯里。它北屏峨嵋岭,南面中条山,东望太岳,西濒黄河与陕西合阳县相望。
临猗古称郇阳,1954年由猗氏县和临晋县合并而成,横亘在县境中部的峨嵋岭,将全县土地自然分成两大片:坡上与坡下。地势呈自北向南倾斜状,海拔高度在500—600米之间。坡下田畴平展,坡上梯田层层。
踏上家乡温暖的土地,但见嵋岭逶迤,黄土厚重,村舍俨然,草木律动。每当旭日升起的时候,薄雾笼罩的土塬就像披上了一身金黄的霞衣,再加上袅袅升起的炊烟,此起彼伏的鸡鸣狗吠,简直就是一幅动态的画卷!
家乡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远古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文化皆有遗迹。尧舜时,这里即置郇服之地,夏代则建猗国;春秋时,商人猗顿在此畜牧牛羊、经营珠宝而富甲天下,堪称商业鼻祖;秦分天下三十六郡,临猗属河东郡。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古代文明,浸润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一代代勤劳、睿智的家乡人民在这片沃土上,开垦着美好的生活,演绎着不朽的传奇。
家乡是一个颇值自豪的地方。从这片土地上曾走出了和平起义的傅作义将军、共和国的第三任外交部长姬鹏飞。作为猗顿故里的家乡人,尤以擅长经商,精于理财而闻名。六七十年代,在西安的金融、商贸、工矿企业里为数不少的财务人员都是临猗人,普通职工更是数以万计。
家乡是一个传统农业区,很长一段时间以盛产小麦、棉花,被誉为运城地区的粮棉之仓。上世纪50年代,临猗人靠着手推车、人力夯,在黄河岸边建起了夹马口引黄水利工程,绵延数十公里的“红旗渠”,宛若佩戴在嵋岭脖颈上的一条金色项链,从此旱塬上的田地不再担忧缺水。每到夏季南风吹过,遍地熟透的麦子翻滚着金色波浪;秋天来临,棉田似银花般一片连着一片,还有等待收割的谷子、高粱、玉米,遍地黄灿灿、白艳艳、红彤彤,色彩斑斓。
80年代后,农民多改种苹果、石榴、枣等果树,果林面积已发展到全县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是全国有名的苹果大县。昔日“足不出户”的临猗苹果,如今成了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品牌,也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在家乡,现如今住着二层楼院,一年挣十几万、几十万的果农户已不稀罕,在外面的临猗人多是做生意的大小老板或文化人,底层打工者相对较少。因为,果树从立春后,便开始剪枝、疏花、套袋,直到秋天的摘果子等,都需要大量人工作业。有大片果园的人家,还需雇工,愿意干的人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每天六七十元的收入。若到用工旺季,众多的外地打工者也纷至沓来。
虽说我已离开家乡35载,可家乡的恩泽,是我心中永远不能淡漠的感怀;家乡的发展,是我心中永远不能满足的期待。此缘、此恋,将如影随行,终生相伴;此情、此意,已根生脑海,永驻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