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国人不缺养老信心 缺的是养老储备
调查显示,三成退休受访者称仅能维持10年退休生活
(上接一版)
“很多人都以为退休后的生活开支会减少,但事实恰恰相反。按照美国经验,通常每个人在退休前10年会进入一个退休活跃期,即他们需要出去旅游活动享受生活,直到退休10年后才逐步进入退休消极期,那时他们平均年龄超过75岁,更多会考虑将养老储备用于医疗保健方面。这些都是不小的生活开支。”蔡强说。
不少受访者高估自己的养老储备状况——他们认为,仅仅依靠国家基本养老金加个人储蓄,就足以支撑退休生活开销。“但假设每个人从20多岁开始工作,每月存2000元用于退休,工作30年后退休,若自己的退休时间养老也有30年,等于他每月的养老储蓄也就是2000元,加上国家养老退休金,能否满足每月8761元退休生活开销预期值,仍是未知数。”蔡强说。
养老储备的“金字塔架构”
尽管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养老储备存在资金缺口,但如何进行有效弥补,他们似乎仍然找不到完善的解决方案。不少受访者仍将养老金融产品与理财产品的用途有所混淆。事实上,投资养老金融产品,首先不应考虑其收益率,而是它是否化解养老生活的各类风险。
在欧美国家,养老储备规划其实是一个三层金字塔架构,底层是人生风险管理,比如年轻人趁着保费低,通过购买大病保险、身故保险锁定疾病、意外等人生风险;中间层是定期储蓄,即每个月投入一定资金购买理财型保险等产品,通过每年复利收益获取可观的财富;最高层才是养老资产配置,即将剩余资金分散投资在债券、共同基金、股票等产品,通过投资组合在降低风险同时获得额外投资回报。
“但在养老资产配置方面,国外还有一个公式,就是一百减去你的岁数。”蔡强举例称,比如一个人30岁时,可以将70%资金用于养老资产配置,但到50岁时,只能拿出50%资金用于养老资产配置。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每个人需要为身体健康、子女教育预留一定的资金,资产配置也相应趋于保守。至于养老资产配置的投向,欧美国家通常会采取三等分法,即三分之一配置到债券、银行存款,获得无风险收益,作为资产保值的基石部分;三分之一投向股票等权益类资产,创造额外高回报;另外三分之一进行房地产投资,作为以房养老的一种补充。 据《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