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25日
一线新闻
03

从桥陵山走出的农民工

——记渭南市劳模、农民创业者赵稳许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句经典的诗歌,道出了渭南市劳模、农民创业者赵稳许的心声。

2014年11月,蒲城县桥陵山脚下,传来一阵阵锣鼓声,村民们将牌匾送到了北城村的赵稳许家门口。父老乡亲迎来了有史以来最欢乐的日子,他们兴高采烈,随着南城村街道铺设工程的顺利竣工,北城、南城两村将连为一体,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将照亮两村,两村300多户的人畜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大家再也不用雨天出门一身泥了。

而这些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农民创业者赵稳许是密不可分的。

上世纪60年代,赵稳许出生在蒲城县桥陵镇北城村一个普通家庭。生活的艰辛在他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由于家境贫寒,高中毕业后,他就回家干起了体力活。但不服输的他,决心要走出去干一番大事业,改变命运。刚到西安,他卖过水泥,吃了很多苦。五年后,他回到了家乡蒲城,开起了白灰窑,搞起了运输,但是生意都不尽人意。

2000年3月,他再次到西安考察市场,发现建筑市场拆迁前景广阔。于是他回村后,将村里一些能工巧匠和体强力壮又有文化的青年组织起来,组建了一支农民建筑拆迁队伍,闯入了建筑拆迁市场。消息传开,十里八村的村民惊叹不已:“这真是吃了豹子胆,泥腿子敢闯大城市。”

一个农民想在西安占有一席之地,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刚开始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不服输的他没有丝毫退缩。善于学习的他,自学建筑、预算、管理等知识,并且融会贯通,在施工中他严格要求,严格把关,保证拆迁质量,并能高效率地完成。

同时,他处处以身作则,与工友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得到了承包方和工友的一致认同,逐渐在西安占有了一席之地。

多年的勤奋努力和省吃俭用,积累了一定资金的赵稳许,每次回到家乡,看着泥泞不堪的道路和贫穷不堪的村民,心里难受极了,改变北城村的面貌成为他的心病。

2009年正月初五,“和谐文化娱乐中心”正式挂牌成立,长达三天的文艺演出响彻整个县城,来自全省的秦腔界名流如数参加。这个占地5亩的“村和谐文化娱乐中心”,是赵稳许全额投资20余万元历时两年多建成的,全部水泥硬化,外设灯光球场和群众活动广场,活动室内各种乐器一应俱全。娱乐中心建成后,建党90周年纪念日,邀请到省“易俗社”团队给村民演出。

2013年,赵稳许又带头出资20万元,并号召村里的富裕户共同出资,将北城村近2公里的道路进行了硬化,并安装了新式路灯。随后他们还投资12万元修建了水塔,解决了北城、南城两村300多户的人畜饮水问题。2014年11月,赵稳许个人又出资15万元,铺修了北城至南城0.6公里的水泥路。

看着家乡许多荒山仍未开发利用,加上村里的集体经济又十分薄弱,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不高,赵稳许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后,2014年年底,他决定在家乡发展现代农业开发,依托唐桥陵的旅游资源优势,在桥陵建立一个集观光、旅游、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带领村民一起发家致富。目前,现代农业园正在建设中。

每到农闲或夜幕降临,村民们就在娱乐中心广场跳起了现代舞,自乐班也吹拉弹唱,此起彼伏,不亦乐乎。

面对村民竖起的大拇指,赵稳许说:“没有党的富民政策,就没有我的今天。”

赵稳许一个从桥陵山下闯出的关中汉子,一个从普通农民工到成功农民工的跋涉者,用仁爱之心演绎出一曲完美乐章。 见习记者 古晓娟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