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巴人部落
□刘松
提到巴人部落,有人会说,不就是“下里巴人”、“乡巴佬”曾聚集生活过的地方嘛,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殊不知,当你身临其境,体验到“乡下巴人”的生活方式与聪明才智时,会顿生仰慕之感。在南宫山脚下有一个叫宏大的村庄,沿蜿蜒曲折的通村公路而上,威风凛凛的巴人瞭望塔、傍水而建的吊脚楼、古朴典雅的吊罐房,在碧波绿丛中时隐时现,给人一种“车在山中行,人在画中游”的诗意感觉。这就是三千多年前,以伏羲氏为祖先的巴人曾生产生活过的地方,这就是岚皋巴人部落所在地。
这里可以感受到巴人的灵性与智慧。走进巴人部落,只见一座座以竹、木、稻草为原料,搭建而成的两层干栏式吊脚楼,临水而立,依山而筑,周围花木扶疏,藤蔓缠绕。上层通风、干燥、防潮用来作为居室,下层用来养猪羊或堆放杂物。这样的设计,集山水之灵气,浑然天成。不仅节约土地、造价低廉、居住舒适,而且方便取水、砍柴,耕作放养。今人置身其中,可围八仙桌品茶、下棋,畅叙幽情,亦可倚栏观景,临竹听风,俗世的烦恼瞬间消失,困顿的胸怀爽然而释。
若说房屋的建造体现着巴人的灵性,那么吊罐的设制更彰显着巴人的智慧。刀耕火种年代,巴人就学会了用生铁铸造吊罐来烧水、烹饪。制吊罐时,就地取材,选一根手臂粗的竹筒,上下穿孔,内置一根经烤耐用的火棘木勾,用棕绳将竹筒和木勾连接起来做成索搭勾,挂上吊罐。这样就可通过调整索搭勾的长短控制吊罐的升降,随时掌控火候。他们还特意将吊罐底部做成半圆形,确保无论是升是降,都能使受热面积最大化。
这里还可以体验到巴人的勤劳勇敢与多才多艺。进入巴人部落,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矗立在南宫山北线入口的巴人瞭望塔。肃立在塔上头戴斗笠、肩披蓑衣,腰围麻裙、背弓握箭的巴人造型威风凛凛,仿佛在忠心地守护这一方秀丽的巴山圣水,尽显巴人的忠勇刚烈。原来,巴人自古就有崇军尚武的习俗。在封建社会战火纷争的年代,巴人部落就有占山为王和腐朽封建王朝对抗的霸气。流传至今的宗教舞蹈岚河渔鼓,就是巴人在习武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自娱自乐式的舞蹈。
巴人不仅尚武勇敢,而且勤劳多艺。无论何时,行至巴人部落,都会听到“郎在对门哎,唱山歌哎!姐在房中哎,织绫罗喂!”、“哎!薅草莫薅吊颈草,一颗露水扯活了”等生动形象、悠扬婉转的曲调,欣赏到穿红袍、披蓑衣、戴斗笠的男女五至十人一队,组成宏大、红日、桂花等部落,轮流上台表演锣鼓草、花鼓子等巴人歌舞。游客若有兴趣,可免费登台,换上巴人服饰,任意点歌与亲戚朋友或当地艺人尽情歌唱舞蹈,时不时望望稻草屋顶、竹子墙、远处的庄稼地和溪流,仿若自己也变成了个古代巴人,回到了千年前的巴人生活区,与他们一起田间劳作、相互打趣、苦中作乐。
在这里可以触摸到巴人的热情豪爽与团结和谐。节假日,带上家人或邀几个好友来到巴人部落,远远就可望见身披蓑衣、脚穿草鞋的男子热情地上前迎接,一边用爽朗洪亮的口音招呼客人:“哎呀!稀客来了!快到屋坐。”一边引客人围方正古朴的八仙桌就坐。这时,身着窄袖短衫、彩色筒裙的姑娘们会依次送上热腾腾的当地名茶“龙安茶”、香喷喷的吊罐肉、山野菜、甘冽可口的摔碗酒。沐着清凉的河风,看着吊脚楼、吊罐房檐下一串串红彤彤的干辣椒、黄橙橙的玉米棒子,一个个木制手风车、藤编、石磨,吃一口肉,喝一碗酒,摔一个碗,再猜宝划拳喊酒令,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这时疲惫、烦恼、苦闷早已不见踪影,整个人都被陶醉了。
若时间充裕在这里住上一夜,更会别是一番韵味。每到暮色初降时,篝火晚会、烤全羊、卡拉OK、歌舞表演一齐上阵。只见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或手拉手绕篝火翩翩起舞;或围八仙桌品烤全羊、喝摔碗酒;或敲锣打鼓、唱着山歌、骂着笑。顿时,全场歌声、酒令声、摔碗声、锣鼓声不绝于耳,鼓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游客们还纷纷拿出手机拍摄,通过QQ、微信现场直播欢快热闹、团结和谐的氛围,仿若置身极乐世界。
走进巴人部落,如同穿越千年历史迷雾,走进了一个远离尘世与喧嚣的世外桃源,没有名利纷争,没有宦海浮沉。独具特色的吊脚楼、吊罐肉、摔碗酒、八仙桌、巴人服饰与歌舞勾起人们对乡土的记忆,让人忘情于田园乡居生活,触摸到巴山巴人巴文化跳动的脉搏,回归生活本源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