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三八妇女节
近日,网络电视节目《奇葩说》的辩手、妇女范湉湉发起了“女生节取代妇女节”活动。妇女范湉湉认为,单位发的三八节礼物都是洗衣粉、卫生巾,不实用,所以三八节应该被废除。不过她最核心的理由是,没有一个女生愿意被叫做“妇女”,所以不应该过妇女节。每一个女生都想被称为漂亮的“女生”,因此应该用女生节取代妇女节。
除了妇女范湉湉的几个理由,在话题“女生节取代妇女节”下,还有广大妇女表示自己不愿意被称为“妇女”。她们的理由多种多样,但都不外乎是认为“妇女”不美丽,“女生”才美丽。微博大V们也纷纷表示认同,“女生”是一个年轻貌美的、惹人怜的、值得呵护疼爱的对象,“妇女”则成为年老色衰的、为男性所唾弃因而为女性所逃离的“洪水猛兽”。更有妇女提出“女生节”都不够了,现在妇女节都被称为女神节、女王节……
在这波话语浪潮之下,竟然没有一个人在发言之前愿意先去了解三八妇女节的来源与意义,没有一个人愿意先去了解“妇女”这个词的丰富内涵和力量,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想想在不断被恭维是年轻貌美、惹人怜爱、在两性关系战场上战无不胜的“女生”“女神”“女王”之外,妇女的权益状况到底如何,而这恰恰是我们需要三八妇女节的原因。
“在消费过程中,谈女生和美女能促进消费的实现,谈妇女只能引发矛盾。”这位大叔真相了,但只真相了30%:为什么谈妇女只能引发矛盾?这个状况是对的吗?我们是应该给“妇女”去污名化,还是任由消费主义改造我们的脑袋,把妇女分类,“女生”瞧不起“妇女”避之不及,“女汉子”和“小公主”相互瞧不起……
学者王曦影在文章《“女神节”比“妇女节”差在哪里?》里详细解释了“妇女”一词经过长期的使用,已经脱离了原先简单的从词形上是贬低妇女的含义:
美国女性主义历史学家白露曾经用词语错用这个概念来形容“妇女”这一词语在中国的发展。
她认为,在中国古代,在家为女,嫁人为妇,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妇”和“女”紧密地结合在父系家族关系的纽带上;
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女性”这个词语出现了,既学习了西方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性别差异的观念,理解女性是与男性不同的群体,也强调“新女性”的改造和建构国家现代性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30年代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话语下,“妇女”这一词语被创造出来,她与民族革命、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白露的描绘下,这个看似简单的妇女两个字简直承载了近一百年女权运动的发展历史。
三八妇女节作为女权运动的纪念,是为了警醒人们,权利的争取不易、不够、不灭:国际劳动妇女节全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联合国女权和国际和平日”,在中国又称“国际妇女节”、“三八节”和“三八妇女节”,是为了纪念在1911年美国纽约三角内衣工厂火灾中丧生的140多名女工。同时,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从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劳动妇女罢工游行集会以来,至21世纪已走过了百余年历程。在不同的地区,庆祝的重点有所不同,从普通的庆祝对女性的尊重、庆祝对女性的爱到庆祝女性在经济、政治及社会领域的成就。由于这个节日一开始是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发起的政治事件,这个节日和众多国家的文化都有融合。 □李雪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