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出版业“变阵”迎战数字时代
进入2016年,新经典文化公司的编辑们要面临的一个重大变动:各个事业部将面临“解散”。新年就下岗?当然不是,他们要迎来的是“古老”图书出版行业的一次创新。
你或许不了解新经典文化公司,但一定接触过《富爸爸、穷爸爸》《窗边的小豆豆》《小团圆》《1Q84》《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些耳熟能详的畅销书,它们均出自于新经典文化。马尔克斯、川端康成、村上春树、黑柳彻子、东野圭吾、岩井俊二、多丽丝·莱辛等400多位作家是新经典文化的作者,新经典文化同时还拥有张爱玲、沈从文、三毛、路遥、霍达、余华、麦家等众多华语作家的中文简体版权。
拆分-重组-成立工作室,这是新经典文化今年的动作。首先尝试的是新经典文化的外国文学事业部,该事业部30多位编辑要在短时间内重新自由组合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独立品牌工作室。
工作室模式 自由度加大,压力也随之而来
黄宁群,新经典文化欧美经典文学主编。日前,她与另外5名同事一起成立的“此刻工作室”开始运作。“既有革新又有保留”,黄宁群告诉笔者,原外国文学事业部有4个编辑部,其中2个做欧美文学,另外2个做日韩文学,“现在是3个编辑部转成了工作室模式,人员变动不太大,去年的选题工作室也在接着做,只是今后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了。”
工作室模式的最主要特点,是自主性变得更大。黄宁群说:“将有更大的灵活度去做编辑们想做的书籍,从前产品线严格的区分将被淡化。比如我原来主要做欧美经典文学,现在工作室的选书范围会更广,增加了华语文学、大众社科两条线。”
自由度加大,压力同样随之而来。工作室成立后,编辑将全程参与从选题策划到内容编辑再到营销推广的全过程。工作室“包干”,新经典文化的作用在哪里?“公司有专门的营销策划部,我们会一起合作,发行还是依托新经典文化的平台,毕竟公司已经有很成熟的发行机制其实是权责更加明晰,彼此侧重点不一样了。”
新经典文化旗下的“好读文化”工作室创始人姚常伟曾对外总结了与新经典合作过程中的优势互补:“双方的结合,可以让整个出版链条更加结实和稳健;对我们现阶段来说,这种合伙方式更有益于我们把精力用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
“面向未来的出版,是带温度的知识分享,是终身的人文教养”
大而全的出版机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时,个性化的工作室似乎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新经典文化并非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图书公司,中信出版集团早在二年前就开始试水“分社”、“工作室”的模式。“大的放大,小的精细化”,中信出版社上海公司总经理施宏俊向笔者总结。
纸质书籍要在数字时代的暴风骤雨下良性生存,无疑需要将压力转化为驱策力。“面向未来的出版,是带温度的知识分享,是终身的人文教养”,施宏俊认为抱有这样的信念是将纸质书籍做长远的必要条件。 □徐明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