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里春色
□刘章建
不经意间,春天已经在和严冬的针锋相对中,悄然染绿了柳枝的嫩芽,染黄了小草的绒毛,染蓝了天空的云彩,染得人们心里痒痒地溢满了新的希望和憧憬。
一个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跃过田边旁移斜出的枝稍、爬过道旁小草羞涩的绒牙、抚过山顶深褐皴裂的颜面,挤头闯脑地布置在眼睛的四望之下,湿漉漉、滑溜溜、绒乎乎、朗润润地倏乎一下冒出来,呈现在四野,生生地非要惹得人神清目爽和情不自禁了。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
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
漫步古诗百花园,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倘佯于诗林的春色之中慢慢品读,让人喜上眉梢,心旷神怡,不知不觉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
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
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
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香诱人。
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
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
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
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一年之计在于春。
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美好的词语诗句来形容、赞美春天。
因为春天带给人生命力,带给人希望。萧索单调的冬季里,总是在盼望春天。盼望她的草长莺飞,丝绦拂堤;盼望她的千树琼花,碧波涟漪;盼望她的兰馨蕙草,润物如酥;盼望她的春色满园,落红如雨。景由心生,言为心声。细细体味这些古代诗人们盼春、喜春、赏春、惜春、咏春的诗句,不难体会诗人笔下有神的文字功夫与时局稳定、国运昌盛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些古代文学家之所以能够激情澎湃、满眼春色地吟诗作赋,抒发情怀,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心灵、精神、思想上都找到了慰籍的港湾和言志的激情。有了国泰民安,才有了满眼的绿色,才有了万物的灵性,也才有了诗情勃发的兴致,也才有了流芳百年的千古绝唱。
如今,一个新的春天已经到来,在繁花吐蕊中、在孩子们快乐的跑跳中、在劳动的身影涌动中、在我们大家的眉梢中,春天毕竟来了,带着清新的泥土的芬芳、带着吐故纳新的气象、带着所有的希望扑面而来。让我们都变成一个个豪情万丈、激情澎湃的诗人,胸怀祖国、放眼华夏,激情地抒发我们的情愫,来讴歌这新时代不寻常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