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平台优势 创新驱动发展
——国网榆林供电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纪实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进下,2015年2月,国网榆林供电公司顺势而为成立了首个职工综合创新工作室,命名为“星火创新工作室”,一束火光点燃企业职工创新的熊熊烈火。在揭牌座谈会上,公司总经理王旭再次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在谈到如何加强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创建时,总经理王旭就切实发挥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重点提出了吸引有志青年、开发奇思妙想、专注能工巧匠、助力展才释能、分享创新快乐、带头攻关解难的“六项要求”,为保证创新工作室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整合资源 展才释能
榆林供电公司为使创新人才的个体优势转化为群体优势,职工创新活动由个体型向团体型、由单一型向联合型转变,主要以技能人员“唱主角”,借助创新工作室发挥着劳动模范、专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以生产经营活动、技能人才培养和攻克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为主,培育创新团队,提高创新能力,多出成果、多出效益、多出人才。2014年1月公司成立了——白飞工作室。
当前,公司系统2个工作室覆盖了安全生产、电网建设、经营管理、营销服务、企业文化各领域,其中成员达到287人,核心成员69人。同时,工作室也吸引了众多青年的积极参与,成为培育人才的“助推器”。目前,600多名一线青年在“人人都是创新主体,处处都有创新课题”的感召下,积极参与职工技术创新工作,逐步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星火创新工作室”就是一个充满激情与自信的综合创新工作室,它汇聚了420名具有朝气与活力的“80后”,成员均来自于国网榆林供电公司不同的岗位和专业班组。工作室带头人豆河伟说:“因为我们志趣相投,所以走到了一起。我们想通过群策群力、不断创新,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2年来,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利用互联网知识,自主研发了“煤矿采空区杆塔纠偏治理”、“输电线路防沙植被技术”、“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自动加排液装置”等创新成果29余项,其中7项申请了国家专利,2项授予了使用专利证书,有6项正在攻关研发中。“星火创新工作室”于2015年8月被榆林市总工会授予“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10月被陕西省总工会授予“省级职工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豆河伟被陕西省总工会授予杰出“能工巧匠”。
创新载体 团队攻关
1月16日,“白飞工作室”两周岁,白飞与团队另外48名成员共同演示了新研发的创新成果——防感应电带电测试夹。他一边演示一边介绍:“它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工作人员触电,并且提高设备的运行安全性,还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
“白飞工作室”是从事电力变电设备检修专业队伍,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成员发现,在系统运行与检修过程中,经常需要作业人员停电挂接地线,特别是变压器出现绝缘(铜铝)排没有专用的接地端,由于变电站内感应电较强,地线接触点接触不良造成感电伤人事故,给企业和社会造成极大损失。
在研讨初期,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全面收集故障现象、认真总结经验,在反复的实验、纠正、核对后终于完成项目研发。目前,该项目已取得专利,因采用铜排或铝排材料,能彻底避免设备接点接触不良的问题。自“白飞工作室”成立以来,所研发的成果在变电专业得到实际应用,每年创造经济效益120多万元,节约资金100多万元,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可靠性。
像“白飞工作室”一样,综合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团队合力,引导团队成员积极研究、论证、推广创新成果,为一线生产创造出价值大、成效好、有分量、上层次、数量多、效果佳的技术成果,让工作室成为创新成果的“催生器”。
完善机制 创新驱动
一直以来,公司为创新工作室提供了专门的工作场所,对创新工作室进行了必要的建设,有了“平台”关键要营造“舞台”氛围,榆林供电公司特别重视各专业所研发的科技成果转换为实际生产力,力求解决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实际难题,实现以科技引领未来,以创新驱动企业发展。
1月4日是新年第一个工作日,作为创新工作室的牵头管理部门,公司工会着手编写《国网榆林供电公司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办法的制定,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机制,让创新工作室真正实现创新规范化、管理制度化、运转科学化、效能常态化。”公司系统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说。在创新工作室建设上树立“不求高大上、但求最实用”的理念,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引导职工从日常工作入手,大胆进行研究创新,在公司营造“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源、时时是创新之机”的氛围,把技术人员、生产一线中的“小诸葛”等跨工种、跨专业集中起来,开展技术交流和课题攻关,研究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实施工作室动态管理,引入“退出机制”,全面检查、考评工作室的创新成效,辞掉长期无活动、不参加课题研究的成员,充分调研需要新建的工作室,建立集教育培训、技术攻关、成果推广于一体的管理体系与运作机制。建成的工作室要大力整合现有硬件资源和人才队伍,“以点带面”建立以工作室成员为核心,其他职工普遍参与的科技创新大团队,开展跨专业、跨部室的横向联系,建立项目共建、成果共创、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专业、人才的优势互补。
目前,榆林供电公司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率先在公司内部开设了“互联网+星火创新工作室+业务技能提升工作室”微信公众平台,创新工作室将准确定位、注重实效,实现健康发展。创新的载体,有效的机制,大大提升了职工创新工作室的覆盖面和工作效率,为公司员工创新思维、金点子、合理化建议等交流提供了一个快捷、便利、高效的空间,激发了员工的创新创效热情。 (杨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