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与功德箱
□高均善
绝大多数的寺院庙堂之内,除了庄严的佛像,还有一个蹲在显眼位置上的木箱,木箱的上边有条一指宽的缝隙,前边吊着一把黑色的冰冷的铁锁,这就是所谓的功德箱。
庙堂里设功德箱,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只知道哪一个寺院里都必不可少。
这当然不能责怪端坐在庙堂之上的佛了,佛虽然有一双洞察尘世的法眼,却眼睁睁看着众生昏昧,把自己的血汗钱塞到这个佛不拿钥匙的木箱里;佛虽然有一张能道破天机的嘴,却不能告诉全天下的人们,佛既不吃又不喝,生如来,去如风,从来都与金钱无缘。
其实任何一个寺庙以及寺庙里的功德箱,都不是乔答摩的财产,更不是观世音菩萨的财产。佛没有财产,佛只有一颗慈悲的心。人一旦和财富结缘,心就不可能多么慈悲。财富这东西,犹如一只魔杖,拿在谁的手里,谁就可能头晕眼花,不能自持。或至多找一个公平的砝码压在魔杖之上,不要魔杖肆意挥舞。
我信佛几十年,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当年佛祖为什么在创立佛教时,非要追随他的人出家当和尚?既然出家了,就预示着没有了基本的生活来源,寺庙可以容下躯体,却解决不了肚子的问题。人总归要吃饭,念佛固然会消除一切烦恼,却不能消除肚子饥饿的烦恼。人在烦恼与生存之间,哪一个更紧迫?
于是就只有指望香客们供养了。
有道是“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难怪寺庙里的和尚,不管是主持、方丈,见到了供养的施主,无不眉开眼笑!难怪有不少的香客敬佛几年后,就有点害怕进庙,毕竟进到哪里,就不由自主想给菩萨做点贡献。
香客养活着和尚,和尚负责为菩萨站岗。
在人口稀少的历史时期,这种关系可能会被另一种现象取代。曾经就有不少的寺庙自己开垦土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但在人口越来越密的现代,甚至就在历史上那些盛世年代,和尚已经开始有了生存之忧了。历史上较大的四次法难,有两次是因为朝廷和民间养活不了和尚,才迫使朝廷强行“灭佛”的。唐武宗李炎固然崇尚道教,也曾想自己长生不死,但是李炎面对全国四万四千六百所寺院,二十六万五千名僧侣,都要朝廷和香客供养,负担有多重,不言自明。“三武一宗”的灭佛行径,既有佛教与执政者的观念之争,也有实际的负担之忧。正因为如此,曾经当过和尚的朱元璋一开始执政,就严格限制佛教寺院和僧尼的数量。在吃饭这件事情上,一旦有了危机,谁都不会照顾谁。
说了这么多,功德箱的钱到了哪里还是一个谜。
真正的高僧大德,一般都不会拿功德箱里的钱给自己买车买房的。更不会拿钱改善和尚的伙食的。他们拿钱只有一件事,就是建庙。且不说历史上无数的高僧为延续佛教寺庙的香火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仅从改革开放的1979年开始,终南山的寺庙就有了不小的变化。这些变化,除了国家拨款修建了一部分外,其余基本都是由信众供养的。
问题是,多大的寺庙才是不劳民财的寺庙?就同当今的机关办公一样,一个20平方米的办公室和一个200平方米的办公室的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就在豪华的程度不一样。奢靡始终陪伴在中国人的内心里。当权力没有笼子约束时,办公室就必然要200平方米的,甚至更大更豪华。反正花钱花的是民脂民膏,又不是坐办公室的人自家的。
寺庙的建设也一样会面临这个尺度的把握。佛祖放弃了本该就有的豪华,甘愿清贫,甚至乞食度日,为的就是能悟出一个道理来。人的生活,究竟什么才是必不可少的,什么才是恰如其分的,什么才是安然幸福的,什么才是极乐往生的。而今的寺庙,有穷的,也有富的。有富庙穷方丈,也有穷庙富方丈;有穷庙穷方丈,也有富庙富方丈。一般的状况是:穷庙的方丈多数都很穷,富庙的方丈多数都很富。
历史上有些名气的大和尚,要么像善导,克自奉公,粗茶淡饭;要么像杜顺,救死扶伤,不涉分文;要么像丘处机,以自己的影响力影响帝王,救民众于水深火热。尽管他们的能力有限,但有一点很重要:他们都和金钱没有多大的关系。
一座寺庙,假如也像有限责任公司一样靠“经营”维持和发展,就和佛旨背道而驰了,也和信众的期望背道而驰了。
那些进门还要信众买票才能进入的寺院,不妨把门关了,还社会一个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