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6年05月20日
北国周末
04

端午节不能“快乐”,只能“安康”吗?

快到端午假期,一则流言在互联网传开:“提醒大家,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一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汩罗水。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表示,要扫扫盲了,不是所有节日都可以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临近端午节,该提醒得到不少网友转发。”

这种说法传播甚广,但其实存在着许多错误。事实上,端午节的起源与任何人的投江都没有关系,端午节是可以庆祝、可以快乐的节日,而真正起源于祭祀的节日同样也可以庆祝快乐。

端午节是祭祀的节日吗?

流言中引用的所谓纪念屈原、伍子胥的说法都是古已有之的。然而,这些说法都早已为学术界所抛弃。

关于屈原的生平经历,目前可见最早的文献莫过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和《楚辞》了。今天的学者对屈原生平的了解,几乎全部来源于这两份材料。然而,遗憾的是,这两份文献本身的可信度并不高。传世的《史记》中这一篇存在着多处显而易见的错误,而《楚辞》更是难以判断其标各篇注的创作时间和具体作者是否可信。

现存最早记录屈原死于五月五日的文献,是南朝梁的吴均所作《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士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后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树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楚地的人就用竹筒装上米去祭奠他。建武年间,长沙有个人叫区回的,大白天看见个“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的,跟他讲,区回经常祭祀他,他对此很开心,但是他们祭祀的米很多都被蛟龙抢走了。以后祭祀时可以改用楝树叶把米包好,再拿五彩丝把它捆上,蛟龙会怕这些东西。于是区回就照他说的做了。后人的这些风俗,也都来自这里。

然而,端午节最晚于汉代就已出现,而认为这个习俗与屈原有关的材料最早的也不过是南朝梁的,中间有足足三百多年的空当。而南朝梁距离屈原的时代,更是足足有八百年的间隔。而端午节除了粽子、龙舟以外的众多民俗活动,如焚艾蒿、饮雄黄酒等同样明显与此事无关。

基于这些考虑,学术界早已完全抛弃了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名臣。现存最早的认为伍子胥与端午有关的文献是《荆楚岁时记》。该书里说:“《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这里的“伍君”就是伍子胥,为“迎伍君”而“逆涛而上”却不幸“为水所淹”的则是曹娥的父亲曹盱。然而,这条文献本身的问题很大。因为《曹娥碑》是一份著名的书法杰作,其摹本至今尚存,其中并没有“五日”这两个字。这种一笔一划都会讲究保持原状的书法摹本,其文献学意义上的可信度是很高的。

端午节原本是一个以辟邪为主的节日

现存最早的关于端午节的记录产生于东汉时期。这些时代较早的文献无一不指出,端午节是一个以辟邪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如《玉烛宝典》引东汉应邵的《风俗通义》说:“夏至、五月五日,五采辟兵,题‘野鬼游光’。俗说五采以厌五兵。游光厉鬼,知其名,令人不病疫瘟。”

汉代以后,辟邪始终是端午节的主要内容。端午节在历史上存在的主要节俗,如吃粽子、佩五彩绳、用被认为有辟邪功效的植物包裹食物、悬挂桃符、悬挂或焚烧艾蒿、张贴或穿戴带有老虎形状的饰物、饮雄黄酒、饮菖蒲酒、浴兰(用煮过兰草的水洗澡)等等,在古人眼中,均与辟邪直接相关。

至于龙舟,中国自古以来也有以船送瘟神的习俗,类似的文献和民俗学证据也都很多,比如宋人范致明所撰《岳阳风土记》就记载:“濒江诸庙皆有船,四月中择日下水,击画鼓,集歌以棹之,至端午罢。其实竞渡也,而认为禳灾。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棹鼓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

端午节不该“庆祝”吗?

端午虽然原本是个以辟邪为主的节日,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庆贺它。毕竟辟邪的另一面就是祈福,加以庆贺也属理所应当。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的直接体现。

古人庆祝端午节的文献记载非常多,我们这里仅举几例以说明问题。例如苏轼《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诗中称“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诗中称“端午”为佳节。又如《水浒传》第十三回《急先锋东郭争功青面兽北京斗武》:“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但见:‘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这不显然是欢度佳节的景象吗?

今天我们翻看唐宋的诗词,也能看到大量的讲述清明节、寒食节游玩之乐的诗词,甚至还能找到很多类似于“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样的艳遇故事。所谓端午只能安康不许快乐的说法,这不过是某些对中国文化缺乏基本了解的中国文化“专家”炒作出的噱头罢了。 □果壳网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