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刘贵棠与汉江航运博物馆的故事
随着公路、铁路运输的日益发达便捷,航运已逐渐成为汉江的一种历史。在旬阳县老县城的粮食局旧址,将办公楼经过装修改造的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里,陈设着与航运有关的数千件珍贵实物、3万幅图片资料,大到各种不同样式的船模、铁锚、铜盆、纤绳、陶罐、水缸、马灯、算盘、鱼网、船工厨具餐具,小到船票、船员证、安全证等,在记者眼前呈现了一幅幅三千里汉江的航运历史图画。
“这里的每一件实物、每一幅图片都是县交通运输局职工刘贵棠的航运情结体现。”旬阳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关征兵说。
1964年出生的刘贵棠,从小在河边看着船舶长大。1985年,21岁的他在轮驳船队当上了一名船工,从此便经常随船只往返于安康到汉口之间。船上的师傅见他瘦弱,让他给船员做饭或上码头采购东西。因为有了清闲时间,他便开始学习写新闻稿子、学习摄影。母亲给他买的第一台红梅牌照相机,他拍下了汉江从八十年代到上世纪末的大量珍贵影像,内容都与航运有关,与旬阳有关。因为有大量的新闻稿件和新闻照片发表在省市县各大报刊,被旬阳人称为“泥腿子记者”“航运记录者”。
多年与航运打交道,又在有意无意间积累了很多航运资料。在听到他的这些情况后,一位到旬阳考查蜀河会馆的朋友有感而发:“你为何不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在这方面做一件既有价值又有意义的事情呢?”刘贵棠说,这事,促使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故乡旬阳建立一个汉江航运博物馆。那时他刚过不惑之年,经过深思熟虑,便下定了决心。
为了这个梦想,此后至今的十年,多少个周末,多少个节假日,当别人都在和家人团聚尽享天伦的时候,刘贵棠却背上一个旧背包和相机独自出发。从汉中、安康、十堰、襄阳到汉口,从乡村、码头、古镇到城市,从汉江到丹江、堵河到唐白河,寻找饱经风霜的老船工,记录他们经历和所了解的航运故事,寻找收藏在民间的航运文物。2010年,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看到因移民丢弃的渔网、渔具、马灯等老物件,他如获至宝。一次,在河南省唐河县的源潭,发现了3件锈迹斑斑的铁锚,物主说是当年日军轰炸唐河上民船沉没后留下的。任由他如何砍价,物主就是低于3000块不出手。为了收集到这个对汉江水运有着特殊意义的实物,他只好在这里住了一天,和主人软磨硬泡,终于以合适的价钱买下后,将锚雇车拉到南阳,又转运到襄阳,辗转运回旬阳。
沿江采访途中吃住、收集航运文物都要自己掏腰包,为了省钱,晚上选择在收费十二块钱的简易旅店凑合。虽然辛苦,但他内心里有一股力量,这缘于妻子朱新月和女儿刘芮琳的全力支持。每次出门前,妻子都会为他准备一袋煮熟的鸡蛋,灌满一竹筒甜竿酒,让他在路上累了能够随时喝上几口,以便解解乏。
县上相关领导在得知他的努力和所做的基础工作后,研究决定将他的愿望变成现实。2012年3月,县交通运输局成立航博馆筹建办公室,安排他具体负责筹建。此事,同时得到中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和汉江沿岸一大批的社会各界朋友鼎力支持。由此,汉江沿岸的船帮会馆遗存、船工文史资料、档案馆资料和航运文物也得到全面的搜集整理。2015年4月,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
去年12月,刘贵棠在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等6家学术机构共同发起的“寻找新乡贤——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公益活动中被评选为“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在北京召开的颁奖大会上,颁奖词给予了他客观而又充分的肯定:他,从博物馆这个角度,对家乡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白手起家,一人东奔西跑,历经了30年的艰辛,足迹遍布汉江3000里,坚持到今日,形成这样一个规模,这样一个数量,这样一个系统的汉江航运博物馆,实现了对家乡、对中国大文化的历史资料的补充,在乡土性、地方性和行业性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令人惊叹。
“汉水文化的探索发现之路还很漫长,我还会继续走下去。”作为一名曾经的水手、汉江之子的刘贵棠这样说。 本报记者 杨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