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产业增速“抢眼”
我省将重点打造14个新兴大产业
本报讯(杨静 成钰)走进陕西天宏公司的材料制造车间,干净整洁的生产线、严格的进出制度和规范化的管理让来访者印象深刻。经过三年多的发展,陕西天宏公司生产出的超纯硅材料在行业中始终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同时,这里也是陕西有色从原有的金属板块转型新兴产业新能源板块的一角。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陕西新兴产业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对稳增长、调结构、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提供了关键支撑。今年上半年,陕西新兴产业增速“抢眼球”:节能环保产业增长21.6%;新能源产业增长1.4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7.4%;文化产业增长62.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2.7%……新兴产业成为经济新常态下陕西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陕西发展新引擎
在《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15%和45%。与此同时,“十三五”期间,陕西将重点培育打造14个大产业,使其成为陕西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由传统产业主导转变为新兴产业为主导。
在智能终端方面,陕西将着重打造整条手机产业链,使陕西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陕西正在建立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建设服务高端制造业的工业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示范基地,以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
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瞩目。陕西省借力全省机器人战略联盟的组建,整合高校、院所、企业资源协同创新,全面部署机器人产业创新链和产业链。通过长期鼓励培育发展,已经在关中地区形成了一大批与机器人相关的民营科技型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7月1日,总投资10亿元的中兴微电子无晶圆设计工厂项目落户西安。这一项目的正式落地,不仅将改变陕西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缺乏龙头带动的局面,还将发展形成百亿甚至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大西安经济持续发力
新舟700飞机项目落户西安,计划2017年首飞、2019年交付用户;高新区形成了半导体、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四大“千亿产业集群”;西咸新区大力发展信息大数据、大健康、文化产业等多业态产业集群;在三星、美光等行业龙头的引领下,已形成完整半导体产业链……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西安传统产业发力,新兴产业强劲引领,经济持续发力。
随着西安软件新城建设,西咸新区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三星存储芯片项目产能提升,中兴、比亚迪、酷派智能终端生产项目投产及美光半导体公司再次增资等利好,西安新兴业态潜力会进一步释放,加速西安形成新的产业体系。
加大体量比速度更重要
陕西为鼓励新兴产业持续发力,在资金上予以重点倾斜,围绕产业链、重点项目和集约集群,成立省工业品配套办公室,统筹推进配套协作,组织省内汽车配套企业与宝鸡吉利、陕汽等整车企业进行对接,支持三星电池上下游配套等工作;组建产业发展基金,推动大项目建设,三季度先期成立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新材料、军民融合等5只基金,首期总规模达260亿元;出台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政策措施,发布企业技改指导目录,对符合目录的重点项目,按照产品换代、装备升级、工艺先进、技术提升四条标准,实行以奖代补,今年重点抓好10个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技改项目,加快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建设,推进无人机系统、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广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模式,支持科研院所转制转型,开展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和股权激励试点。推动像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历史文化丰富的区域加快文化产业的建设。推动软件新城、沣西新城信息产业园、中电科信息产业园建设,促进大数据、云计算、卫星导航等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支持国家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中心和“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挂牌并尽快建成运营。做好集成电路国家创新中心申报工作,争取将陕西纳入全国第二批大数据综合改革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