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在“废品堆”里成才的高级技师
一件波音飞机零件,按美方原有工艺流程要上4次机床才能加工完成。经李世峰对工艺改进后,加工时间缩短了60%。对此,一位当过16年钣金工的波音公司代表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一把榔头,把各种板材敲打成圆、扁、平、方的飞机部件,就是我的工作。”中航工业西飞公司钣金工李世峰说,“我出生在阎良,在飞机厂里长大,父母是新中国第一代航空人,他们热爱航空事业胜过爱自己,我没有理由不子承父业。”
国庆前夕,记者带着对“大国工匠”的崇拜,采访了这位自嘲“从废品堆”里爬出来的高级技师。
编外学徒
“1987年,18岁的我从西飞技术学院毕业,带着‘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梦想走进了西飞钣金总厂。那天,父母的喜悦之情,至今都难以忘怀。”李世峰说。
“上班第一天,师傅告诉我,一架战机有40%到70%的零件都出自钣金车间,钣金工这双手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那一刻,一种自豪感从心底油然而生。在学了两个月手艺后,师傅因伤病无法上班,我一下成了没人要的孩子。”回忆起那段日子,李世峰觉得虽然苦但依然值得怀念。
没了师傅带,该怎么办?一连几天,他寝食难安。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蹭课”。工作中,当其他师傅教徒弟时,他厚着脸皮也凑到旁边边看边听边记。其他学徒不想干的脏活、累活、苦活,他抢着干。下班后,把“蹭课”的内容进行演练、琢磨。没过多久,他的手艺便在众多学徒中脱颖而出。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把他当成了“编外学徒”并偏爱有加。
在“废品堆里”成才
“工作第二年,厂里举行青工技术比武,我获得了第二名。这个小小的‘甜头’,让我对技术的钻研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李世峰说。
“钣金成形基本都是手工操作,难免出现废品,每次失误都让我沮丧。”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废品率,他经常蹲在废品堆里研究那些别人眼中的破烂,一琢磨就是一两个小时,以至于工友都觉得他是个怪人。
为找到残次品成因,他不厌其烦查图纸、翻资料、找工艺,反复琢磨、验证钣金工操作规程,经过几年思考、梳理、消化,他的钣金技艺有了长足进步。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