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6年09月29日
综合新闻
02

在“废品堆”里成才的高级技师

(上接一版)

梦想在西飞

2006年,李世峰作为厂里头号种子选手,参加全国飞机钣金工技术比武。他自认武艺高强,必拿第一,结果首轮就被淘汰了。“那段时间,我怕见人,更怕见熟人,意志消沉到了极点。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年少轻狂,什么叫盲目自信,也让我对‘高手’一词有了新的认识。”李世峰说,在领导的信任和期盼中,他开始没明没黑苦练,只为重新证明自己。2008年全国技能大赛,他一举夺魁,荣获“全国技术能手”。

面对随后而来的一家汽车公司4倍高薪的聘请,他婉言谢绝,他说:“我的梦想在西飞。”

2010年,李世峰参与某钛合金板材冷成型应用研究,该项目是全国多家单位联合攻关大课题,事关我军新型战机研发。用常规方法和现有设备进行的一系列试验全部失败。“我白天捧着失败的试验品发呆,晚上在空无一人的厂房里冥思苦想,却毫无头绪。试验越继续,废品越多,我的压力越大。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解决方案。”李世峰说,正当着急上火、几近崩溃之时,闸压机床上的大R模具让他想起教材上的一句话“滚弯就是连续不断的压弯”。之前思路一直局限在滚弯上,能不能改变思路,采取压弯成形?通过原理试验和课题组论证,该思路完全可行。通过设计专用工装,试验圆满成功,他们成为全国参研单位中第一个完成任务的课题组。后来该工艺在中航工业得到全面的推广与应用。

临危受命挑重担

现场排故,是对钣金工综合应变能力的最大考验。一个寒冬的夜晚,该公司要对一架第二天即将首飞的新机型现场排故。由于时间紧,来不及对机翼蒙皮拆解修理,只能打破常规免拆修复,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世峰临危受命。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无数方案被自己一个个否定。他心如乱麻、浑身燥热,索性走出厂房,在寒风中解开工装降温。冷风锐利,瞬间割在脸上,很痛,但这突然给予了他灵感:对,实施“微创手术”,拆掉几个铆钉,在机身打开一个小口,使用自制工具从开口处伸进去,敲击故障点相邻部位,将作用力传至故障区。

但该方案风险太大,没有专用工具,借力打力,只能依靠经验和手感,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更大损伤。故障点在七八米高的位置,只能沿梯仰头侧身作业。李世峰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上。为使敲击点精准无误,他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那把陪伴了他近三十年的榔头上……

当技术人员宣布故障完美排除,欢呼声、掌声骤然响起时,他却仿佛虚脱一般浑身无力,汗水早已浸透他的衣衫。

老外向他竖起大拇指

李世峰自认为对零件品质要求很高,但他与波音、空客、意航等世界知名飞机公司的合作,却让他对“精益求精”的认知和理解完全颠覆。

“一开始,老外的工作要求和工作作风让我有些抵触和反感,我觉得他们纯粹是鸡蛋里挑骨头,没事找事。就因为零件表面在强光手电照射下不够光滑,就因为零件表面一个针尖大小的麻坑拒绝签收。但是接触得多了,相处得久了,我也被影响了。”李世峰说,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零件公差要求不超过0.5毫米,他一定把它干到0.2毫米以内。多年来,他经手的零件,交检合格率一直保持在100%。一个波音零件,按美方原有工艺流程要上4次机床才能完成加工,经改进后加工时间减少了60%。一位当过16年钣金工的波音公司代表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如今,李世峰被母校聘为首席专家,他将多年所学所悟所积累的经验传承下去。与该校相关学院教师合作撰写出版了《飞机钣金工艺学》教科书,撰写的《整流罩的成形改进》、《无模外拔缘的成形技巧》、《多加强筋薄板零件淬火后的校平方法》以及独创的“以收代放”成形技术等多篇论文,被《飞机钣金技术提升教科书》收录。

“李世峰技能大师工作室”已于去年挂牌成立,但他深知,真正的高手不是比武中的状元郎,而是永远追求极致,突破极限的攀登者。

本报记者 胡建宏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