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安康:“飞地经济”走出生态经济“双赢”之路
在允许开发的地方划出一块区域,提供给限制开发的生态地区来使用。有了这块“飞地”,生态地区的发展渴求得以承载,环境也得到保护。这听上去颇有些奇妙的发展方式,正在秦巴山区的安康成为现实。安康市近年来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土地集约、产业聚集,打破行政区划对资源配置的限制,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赢取“生态红利”。
具体而言,就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土地资源集中、允许开发的月河川道和安康高新区等地划出多个“飞入地”,而限制开发的5个生态县作为“飞出地”,将工业开发和招商项目落户于“飞入地”。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等机制,实现二者间的合作共赢。“飞地经济园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工业增加值等考核指标,前5年全部计入‘飞出地’,5年后‘飞出地’和‘飞入地’按7:3比例分享。”安康市发改委“飞地办”负责人姚青臻介绍说。
截至目前,安康5个县的“飞地经济”园区均被确定为陕西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93亿元,签约项目49户,落地建设项目14户。其中,立地条件最差的白河县将12家引入“飞地”,产能均达百万件套的一家制衣企业和一家制鞋企业今年将入园投产。
“飞地”改变了生态脆弱县的传统发展版图。岚皋县副县长郭国安告诉笔者,岚皋县城现有一个工业园区,“号称”有5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实际仅有200余亩可用于修建厂房。受土地限制,企业难以扩大规模,加之岚皋位置偏远、物流成本高企,不少都动了离开的念头。从事排污设备制造的兴瑞达管材有限公司2014年从重庆落户岚皋,企业年产值8000多万元,可解决近百人就业。最近,企业负责人多次找到郭国安,想要搬进“飞地”。“岚皋飞地园区6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即将投入使用,兴瑞达公司也会搬入。有了‘飞地’,企业和绿水青山都保住了!”郭国安感慨地说道。
为避免彼此之间争夺企业恶性竞争或重复建设,安康各县的“飞地”都与所在地错位发展,共同打造完整产业链。岚皋县飞地园区就是陕西唯一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专业园区,填补了安康本地该产业的空白。在此基础上,安康大力发展山林经济、涉水农业、富硒产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从绿水青山中提取出“生态红利”。以岚皋为例,当地确定了四季镇杨家院子、南宫山镇花里旅游综合体等旅游脱贫点,带动开发农、林、渔、副等特色产品。2015年,岚皋接待游客36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9.38亿元,占当地人均纯收入的18.2%。
今年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安康实现GDP增长10.8%,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一。以绿色、循环、低碳为标志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已占到安康GDP的65%。
(李勇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