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05日

陕西工人报憩心亭 记忆中的大河洲 夜西安 母亲进城 都市纪实 书法 童年御寒记趣 爸爸去哪儿了 山里来了学娃子 雪水烹茶天上味

当前版:第A4版:憩心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憩心亭
04

童年御寒记趣

□田家声

北方乡村的冬日很冷。西北风怒号,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特别是雪花狂飞的日子,大人们多缩在家里不敢出门,惟学生娃子不顾严寒照常上学。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乡村冬日里童年御寒的桩桩趣事……

火炉

火炉儿是乡村孩子冬日里上学御寒的必备物件。但也不尽然,乡村贫富不均,贫穷人家缺衣少食,更无钱买木炭,即是家里有火炉儿也派不上用场。于是苦了那帮读书郎,课时只有将冻红的双手放在嘴边哈热气取暖,课余在教室里把脚跺得“地动山摇”,这样不至于把脚冻坏。有火炉的孩子可是幸福地,他们一会儿把双手放在火炉上烤得热乎乎,一会儿把脚放在火炉上取暖,那种自豪的奢侈劲令穷汉娃子羡煞。你到是什么金炉银炉,一个带弓形襻儿的老碗口大的陶土泥瓦炉,上边架几节烧红的木炭而已。这是记忆中最为原始的火炉。后来有了搪瓷,聪明的乡村人把破搪瓷盆(碗)沿上对称的钻三个窟窿眼儿,然后用三根铁丝拴了,这就成了一个“可提式”火炉了。此火炉最大优点不拍摔,不像陶土泥瓦炉,不小心跌一跤就会摔个稀巴烂。孩子们上学路上提了那洋气的搪瓷火炉使劲地在空中抡圆圈,木炭经了风燃得越发火红。皑皑白雪与火炉中的红火炭相互映衬,远处一只黑狗对着空中的“火蛋”狂吠,顿时给寂寥的乡村大地上添了些许别致的情趣。

现在的乡村学校教室里大都装有空调(差点的学校也会安装比较大的公共取暖炉),于是再也没有人提火炉上学了。然而,不知怎的,每到隆冬季节,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怀念童年的小火炉。因为它毕竟给过我冬日里如春的温暖,特别是鹅毛漫舞、冰湖玉冻的三九天,那种怀念之情愈烈。

拾“马蹄儿”

乡村人把椿树上的叶杆儿称“乌蹄儿”。

霜降过后,被寒霜打枯了叶片的马蹄儿,活落落地挨在树的枝杆上。阵阵朔风吹得满地撒落。那马蹄儿约一尺见长,根粗梢细,硬硬爽爽,烧着耐实。乡村的孩子冬日上学起得早,于是常常冒着严寒去椿树底下捡拾。有时候,三几个小子抱着树身猛烈摇动,“噼哩叭啦”,那马蹄儿像乱箭般齐落了下来,一时间地上铺得厚厚一层。快拾快捡,拾得一抱又一抱,拢在一起,就地拔了干枯蒿草引燃,刹时火焰烈烈,烧红了天,燃红了地,也映红了孩童冻僵的脸蛋,一会儿功夫烤得个个周身暖和了,跑步去了学校。

“挤油油”

“挤油油”是一种娱乐游戏,而且一定是在寒冬进行。

乡村人贫穷,孩子上学读书,衣衫单薄,课间御寒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挤油油。二三十个小子,背靠着教室外山墙一字排开,磨肩擦膀地挤啊挤。不多时头上便汗涔涔,浑身暖融融,寒意顿消。队列中有身单力薄者,一不小心会被后边的“大力士”挤出队外。挤出者毫不示弱,立即向手心吐两口唾沫,攒足劲儿,倏地又排在队列尾巴上拼命挤。谁知前边的嘎崽故意猛然离开原地,“稀里哗啦”摔倒后边一大群。众同学哈哈大笑一场了之,直到铃声响起,才一窝蜂似地拥入教室等待上课。心里却像揣了个小兔儿般“突突”乱跳。

这种俗而粗野的游戏,不仅可御寒,而且能增强血液循环,经常玩儿可起健身强体作用。难怪山乡的孩子个个身板结实如铁呢!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