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从普通工人到首席技师
6月13日,在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从韩城原料气压缩机安装项目上赶回来的李新春,这是4月21日项目开工以来他第一次回西安,作为陕鼓“首席技师”,在外工作成了生活的常态。“最长的项目持续了两年,我回家次数不超过10次。”李新春说。
在企业转型中“华丽转身”
1988年,刚到陕鼓的李新春被分配到设备处担任设备维修钳工。维修中,他详细梳理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不断实验确认、动手操作。“刚开始进厂,不会的东西太多,我就像一块海绵,遇到多少新知识就想吸收多少。”很快李新春考取了高级钳工资格,成为陕西省第一批高级技师。
“在维修钳工的工作经历中,我经常遇到零部件加工是合格的,但是产品装配到一起工艺就达不到要求,这到底是为什么?”为此,他放弃了从事13年的机床维修岗位,转身成为一名产品装配钳工,进入企业装备制造的核心车间。
只要有大型机组的总装任务,作业现场就会有李新春的身影,几年下来,他积累了丰富的大型机组装配维修经验。很快,他又再次挑战自己,成为一名系统服务项目经理。“企业是不断发展的,只有你不断转变,用积极的心态去学习,才能不被淘汰。”
让外国专家为“中国制造”点赞
武钢集团3000立方米高炉是陕鼓和德国企业合作制造的,起初德国专家不放心“中国制造”,也不认可李新春的工作模式。
安装第一台设备时正好遇上圣诞节,可德国专家却在现场不愿离开。“是不是他不放心我们的施工。”李新春盘算起来。随后,他拿起一张纸,画出进气侧和排气侧的简图,标示出密封套调整方向和所需要的数据,递给了德国专家,并让翻译告诉德国专家,放心去过节,明天早上再来复检。德国专家看着准确的安装数据放心地离开。等到安装第二台设备时,德国专家不肯再来现场,他说:“只要有李新春在,我没必要来,他安装的东西,签过的字,我就认可。”就这样,李新春带领的团队仅用了15天就完成了原定35天的机组安装任务,获得外国专家的一致好评。
“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设备现场问题专家。”这是用户对李新春的评价。近年来,他完成的创新改革项目和合理化建议超过150项,先后攻克了大型高炉鼓风机配套TRT“静叶零关闭”、提高电动执行器装配质量等技术难题。
师徒携手共同成长
多年来,李新春通过传、帮、带,加速年轻人成才步伐。他养成了24小时不关机的习惯,谁有问题可以随时联系到自己。
记得有一次,他的一位徒弟在AU45轴流安装试车中,设备总会出现振动。“师傅,我已经检查了轴瓦的间隙、过盈都符合要求,为什么还在振动。”徒弟习惯性打电话求助师傅。李新春停下手头的工作,边帮他分析问题边安抚他的情绪,“你看看底座上的导向键的间隙是不是太紧了,没有热涨的空间……”“没有的,我都检查过了。”李新春的排查反而令徒弟更烦躁。
“别着急,你再用塞尺找到底座的高点看是不是落实了。”李新春仍在电话这头耐心解释。“师傅,底座用塞尺查了没找到高点,底座悬空。”“这怎么可能,就像你把筷子放在空中,没有支点肯定会掉下来,你别着急,耐心查,我等你。”李新春声音变得严厉起来。就这样,徒弟边查边给李新春打电话,整整用了一天时间,终于查出确实是底座上出现了问题,解决了故障。
在李新春眼里,现在的师带徒方式已经有所转变。“我们项目很多,不可能跟徒弟都待在一个项目组,更多的时候是大家发现问题,电话沟通。有时他们遇到的问题,我可能都没碰见过,我们就共同探索着解决,一起进步。”
“拿得起技术,管得了团队”、“业务精湛的技术能手”……这些都是同事对李新春的评价。而“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知识型职工优秀个人”、“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首席技师”等诸多荣誉,则一次次印证了李新春首席技师的实力。
□本报记者 钟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