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綦江岩畔筑“蟠龙”
七月的綦江绿荫葱葱,放眼望去,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一座座陡峭的山壁上,令人望而生畏。来自中铁七局西安公司的建设者们正以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艰苦奋斗的精神持续开拓着蟠龙抽水蓄能电站上下库的交通要道。
面“难”不畏难
两年前,重庆蟠龙电站项目开工建设。地形高差大,小曲线半径,材料运输困难,多降水,没电……建设者们在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上库与下库施工区直线距离仅有1.7公里,高差却达到500米。“从上库区到下库区开车需要三小时,还需绕行贵州。”项目经理郭东坦言。“现有道路无法满足大型机械设备和材料运输,严重影响着工期。想要把工程干好,首先任务就是修路。”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项目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修路上。大型机械上不去,工人们就一锤一镐的往下砸,遇有崖壁的地方,工人就用绳子悬吊半空打炮眼……经过300多个日日夜夜,近30公里的道路终于修通了。
路的问题解决了,可最大的问题还是“路”。“山高、坡陡、弯急。整个便道平均坡度都在10%,个别地段可达20%,回头弯随处可见……道路交通算是项目最大的安全风险了。”项目安全总监张银龙说,“为了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我们在30公里的道路外侧设置高强度波形护栏,增加防护网,尤其在坡陡急转弯的地方设置防撞墙,保证了车辆的行驶安全。”
“去年185天都在下雨,我们最怕的就是下雨,一旦下雨,出渣、喷浆、开挖、支护都要停工的。”项目书记东琛苦笑道,“为了减少降雨对工期的影响,提出了将原有的路基施工变更为隧道施工方案。”项目总工马伟补充道。
担“重”不怕重
项目部施工的7座隧道占到了线路总长的40.4%。曲线多,半径小,且存在扩大断面,对开挖支护及衬砌是个不小的考验。为避免因曲线矢高影响衬砌质量,项目部多次研讨,大胆提出了6+3(即6米和3米组合成9米台车)组合全液压衬砌钢模台车进行衬砌施工的方案。他们在曲线段拆掉3米面板转换成6米台车,在直线段装上3米面板变为9米台车,有效解决了小曲线半径施工的难题。
针对隧道拱部以上锚杆钻孔角度难以保证的难题,项目部购置了专用锚杆钻机,实现了360度无死角钻孔,解决了钻孔角度的大难题。“这个‘大家伙’不仅大大提高了锚杆施工效率,最关键是保证了我们的安全。”一位现场作业人员说道。
项目施工区位于重庆市低山丘陵水文调蓄生态功能区内。分布有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种。为此,项目部对每株珍稀植物挂牌保护,坚持定期向环境监理报告制度。施工弃渣是生态区的主要污染物,项目部统一运至指定存渣场,及时做好挡护措施,并做好植被覆盖。对于施工用水的排放,项目部采用三级沉淀池过滤,取样检测合格后再排放。
信“坚”不惧艰
在这样高难度的工程建设中,建设者们为顾全大局,舍小家、顾大家……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安全优质建成重庆蟠龙电站项目,为企业增光添彩。
每天早上六点半,测量主管冯琳林就和“战友”抗着仪器箱,背上“百宝囊”,开始了一天的测量工作。由于施工现场点多线长,他们要乘车颠簸一个小时后,再徒步爬山两个小时,才能到达测量点。“这里的山路根本没有人走,草长的比人还高一头。”说起5号隧道测量时的情形冯琳林仍心有余悸。当时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要在垂直70度,高差30米的山坡上确定洞口的位置。为了不耽误工期,冯琳林就和工友们一起用镰刀、斧子开路,扛着笨重的仪器半走半爬地向前进。眼看着测量点就到了,却发现前面是个断崖,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冯琳林只得寻求当地老乡的帮助。蚊虫叮咬、胳膊划伤是常有的事,酷热的夏季,汗水顺着脸颊流个不停,衣服湿得能拧出水……回到项目部经常是晚上七八点了,冯琳林顾不上洗漱,及时将数据汇总分析,为工程施工提供第一手依据。
中铁七局西安公司的建设者们正沿着古时采药者们开辟出的茶马古道攀岩前行,“百日大干促生产”劳动竞赛的号子已经响起,他们正撸起袖子全力以赴继续着最后的马拉松。 □通讯员 韩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