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第一书记”真扶贫
“干得好,工作出色就提拔;干得不好,就要召回,让能干事、会干事、真干事的干部得到重用。”陇县今年对在扶贫一线的“第一书记”动了真格,先后对工作表现出色的36名提拔,对不符合条件或工作表现不好的43名召回调整。“‘第一书记’,到脱贫攻坚一线,须当好先锋号、做好领头羊,绝不是去镀金的。”该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维芳说。
夏志平是陇县文广局下派到东南镇予村的“第一书记”,去年2月驻村以来,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成立合作社,发展烤烟、苹果产业,并对果园整体规划,邀请专家进行科学管理。通过“贫困户+党支部+企业”运行模式,将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既解决了贫困户无工可打的局面,又解决了果品收购难的问题。
去年,全村发展烤烟1220亩,实现产值310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1500元。“夏书记多次动员我栽植烤烟,去年光烤烟就卖了3万多元。不但照顾了家,还挣了这么多钱,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贫困户闫福军说。
如果说精准扶贫是“滴灌”的话,那么“第一书记”就是一根根“管道”。
如何让“第一书记”待得住、干得好?陇县从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入手,制定了《第一书记管理考核办法》,建立了驻村工作、请销假、工作日志和公开承诺、工作例会等6项管理制度。定期采取个人述职、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等方式,对“第一书记”履职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任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对年度考核优秀的‘第一书记’,评优树模、提拔使用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基本称职或排名处于后两位的,组织部门给予诫勉谈话;对不称职或工作出现重大失误、不作为不尽责的予以召回,由选派单位重新选派,问题严重的进行组织处理。”李维芳说。
端起粗瓷碗、吃吃农家饭,坐在板凳上、聊聊农家事,卷起袖子来、干干农家活……2015年6月以来,我省共选派1万余名“第一书记”奔赴农村,帮助建强基层组织,引领助推精准扶贫,着力办好为民实事。 (吴超)